北邮张佳鑫:从改变世界的种子到北京榜样

2015年01月20日15:27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获得者、2014年度十大“北京榜样”获得者张佳鑫。“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获得者、2014年度十大“北京榜样”获得者张佳鑫。

  2015年的脚步刚刚来临,新的一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许多美好的愿望与理想。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位青年榜样,他的理想就是做“改变世界的种子”,三年多来,他和同学们发起了“夕阳再晨”科技助老项目,号召了全国20多个社区,14所高校的参加,10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加入到这个计划当中,对5000多位老人进行了10万人次的服务。他就是“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获得者、2014年度十大“北京榜样”获得者——张佳鑫。

  改变世界从“夕阳再晨”开始

  记者:佳鑫你好!“夕阳再晨”项目是如何发起的?

  张佳鑫:“夕阳再晨”这个项目开始是在2011年5月。当时北京邮电大学[微博]学生处在每个宿舍楼下张贴了一张“希望工程激励行动”的海报,它上面写着“寻找改变世界的种子”。那一年我是大四,刚好快要毕业,想毕业之前做点事情,就马上上楼和寝室同学及隔壁寝室的同学一商量,大家都很支持,就这样决定下来一起做一个公益项目。当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学校是信息黄埔,北邮的特色就是信息科技,而老人对信息科技的掌握还不够,但他们却有这样的需求。我们考虑了一下,认为自己的父母在用手机和电脑的时候还有各种问题,QQ截图、聊天视频经常黑屏,他们也不会,就定下了教老人电脑这个项目。这就是做这个项目的初衷。

  记者: “夕阳再晨”这个名字有什么样的寓意呢?

  张佳鑫:这个项目之所以叫夕阳再晨,主要就是考虑到以前为老服务都是叫夕阳红,展现老人夕阳的那一面。但是对我们来说,我们要用信息的手段打破老人和信息世界的隔膜,让他重新焕发出青春。于是就叫做“夕阳再晨”。因为有句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我们教授老人并让他们能够掌握这些知识,成为再晨的夕阳。英文名字是“see young”,刚好和夕阳同音,也能看出我们想让老人散发出青春光彩的含义。

  记者:除了人员条件具备以外,你们项目的资金、场地、服务对象等等这些事情都是怎么落实的?

  张佳鑫:对于大学生公益项目来说,发起只是第一步。真的到落地之前还有很多路要走。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哪里有我们的场地,包括志愿者招募、宣讲培训等等。因为这个项目是通过“希望工程激励行动”在学校里推广的,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通过学生处来委托宣传的,当时我们主要还是找学生处借用了场地。

  “希望工程激励行动”有一个筹款的安排,支持大学生做公益活动,但需要大学生自筹20%的款项。这是很好的安排,能够让大学生体会到,在做公益服务的过程中,钱不是白来的,是需要自己通过努力筹来的,每一笔钱都很来之不易。这是第二个阶段,筹第一笔款。

  第三阶段,项目落实到社区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当时是很偶然的机会我们和北京邮电大学离退休处有了一个交流的机会,是2011年9月份,庆祝老干部们的金婚,我们第一次通过“夕阳再晨”的身份给他们庆祝了金婚,给他们表演了书法、长笛、街舞等几个节目,老人反响特别好,活动结束后好多老人拉着我们一起合影,场面特别温馨。老干部们和为北邮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师们都对这个项目特别支持,我们这事就还得继续做下去。依托这个,我们在9月份找到了更多的社区。

  记者:你们第一次开展活动时是什么样的情景?

  张佳鑫:由于前两个月找社区非常困难,所以真正有社会上的第一个社区给我们打电话的时候,我们是非常激动的。在海淀羊坊店的有色金属院社区,我们开始活动前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自己招募老人。当时我们以居委会名义发布了通知,三个男生从北邮骑车骑到了北京西站附近的有色金属院社区,把通知贴到各个门楼的楼洞里。但是,当我们推开社区门的一霎那还是很震惊,一个老人都没有。第一次活动结束当天总共就五六个老人来,还都是来看画展,我们就顺便让他们坐下吃吃水果,教了点东西。这些老人觉得还挺有意思,我们就和他们约定下次一定要多带些邻居好友过来一起学。回来之后我们也做了总结,觉得活动不成功,是因为影响力、宣传力度不够。第二次活动,老人就来了一些,居委会也帮忙通知了一些,这样有七八位老人,形成一个小圈子了,而且就是为了我们这个活动来的,才慢慢把这个活动搭建起来。

  记者:现在回想起来,你对于你们第一次的活动有什么样的评价呢?

  张佳鑫:第一次活动对于我们来说是小梦想的第一次实现,无论精彩与否,都把这个活动执行过一遍了。从招募到课程的设计、做PPT和课件,再到老人的现场教学,这些都经历了一遍。虽然不是很成功,但是这个项目落地了,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到底在哪些环节出现了问题,这对于我们来说是经验的积累。所以到第二次活动的时候,一方面我们邀请到了很多社团加入;另一方面是把课程进行了调整,半节课教电脑,半节课做文艺联欢,一起做健康操、玩游戏,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老人的参与。慢慢我们发现,老人们一开始觉得游戏、表演对他们有吸引力,但后来让他们感兴趣的还是电脑教学。我们又逐步缩短表演的时间,把活动穿插在休息的间隙,每次活动也更加充实起来。

  记者:我自己也有过一段教老人学电脑的经历,后来因为时间的关系终止了。想问问你,服务老人,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张佳鑫:为老人服务,主要是老人学习能力和接受速度的问题,所以很多时候还是要靠自己的耐心、爱心去帮助他们一点一点地学会。我们最优秀的志愿者是北邮的牧净艳同学,她现在已经毕业了。以前我们每周六的活动,她从未间断过,手把手教蓟门里小区的王世兰阿姨学电脑。她每次教的时候,会很快把讲课内容记录到记事本里,当天回去之后,她把所有步骤截图,整理出来再发到老人邮箱。老人也特别认真,当天晚上把所有步骤操作一遍,再抄写一遍加深印象。每次牧净艳同学过来就是定点帮王世兰阿姨,大家都说他们亲如母女,特别融洽。我们的志愿者们都说要好好向牧净艳同学学习,因为我们没有要求志愿者非要这样做,是她主动要求的,要全心全意为这个老人服务。有时候她还去老人家里陪老人聊一聊,前一段时间王阿姨腿不好,我还和牧净艳一起去她家看看她。我们不只是从技术角度去帮助一个人,而是从关怀角度去帮助一个人。从技术角度来说,蓝翔也可以教电脑的,但咱们北邮人教出来是不一样的,我们是用一种科技的手段去介入老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做好倾听。真正需要的东西,就是耐心和爱心,这是最重要的志愿者服务的元素。

  记者:从最初开展活动时的艰难到现在成长为一个颇具规模和影响力团队的领导者,你觉得在这期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张佳鑫:对我来说,其实整个项目的成长是蛮快的,我自己的成长也是蛮快的。我的成长既包括管理能力的成长,也包括心理的飞速成长。管理能力上来说,我们从一个草根团队,什么项目都没做过,到后来每周开会梳理项目的运作、项目节点,开始有了project的概念,开始执行、安排,协调团队人际关系、和外界资源方的链接关系,这对我来说是很快的促进。

  还有,做公益的特点就是很多元化、很包容,当我们做公益项目的时候,我们会和政府机关、企业、媒体、基金会、行业协会、高校有很多的交流机会,能认识各行各业的人,他们都是有正能量的人,会给你很多的反馈和支持,推着你向前,这是我在管理和成长方面。

  心理上的成长,更多是来自老人。老人有很多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会使你更了解自己。后来你会发现,不管是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也好,还是抉择不定也好,你都要返璞归真,问问自己做这件事情的初衷在哪里,凡事要莫忘初心。当你做一个决定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想想你当时为什么要做这事,目的是什么,你就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就不会迷失方向。

  记者: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夕阳再晨”活动当中一些感人的事迹?

  张佳鑫:在活动中志愿者和老人有好多感动我们的地方。在我们筹款的过程中,有一次是在五月份跳蚤市场的时候,我们决定去篮球场卖明信片,但当天我们还有很多的社区要出去活动,只剩下两个核心志愿者还在。两个女孩子,她们在学生活动中心借了桌子,搬到篮球场卖明信片,一块钱一张。我们下午快三四点的时候才回来,看到她们还在,没有钱做横幅和旗子,就是一个桌子上面放着明信片,她们撑了把伞,上面贴着A4纸“明信片义卖一块钱一张”,两个女孩子这样举了一天,很感人。最后筹到了三百多块钱,把经费给充实起来。志愿者在这一过程中对我们的鼓励很大。

  对于我的话,蓟门里社区的老人和我最亲,我能叫得出每个老人的名字。每周末去,感觉和回了家一样。如果我没去,他们也想得慌,也把我当成自己家孩子一样、孙子一样对待。有老人给他家孙子绣了一个十字绣,也给我绣了一个,是一匹马,说是我本命年,旁边还写上“佳鑫,你永远是我们心目中的小太阳”,小太阳还是拿红色线绣出来的,特别感人。

  我们在年终总结的时候给老人们发了一些小证书,我们觉得不起眼,社区居委会却说老人们很喜欢,这么大年纪七八十岁再没想到还能得到个证书,他们觉得自己得到了认可,还可以去教别人。就是这样一些正能量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一步一步往前走。

  汇聚力量,以“高校正能量联盟”为枢纽

  记者:除了“夕阳再晨”,你还发起了“高校正能量联盟”,这个联盟主要是做什么的?

  张佳鑫:“高校正能量联盟”其实就是一个想要帮助其他公益组织和高校团体一起协同发展的这么一个平台性、枢纽型社会组织。发起它就是因为当时“夕阳再晨”一开始遇到了种种问题,无论是社区的资金或者是支持方面。但当我们做了两年之后,发现社会上很多人愿意支持公益,只是他一开始找不到你,不知道你想去做它。所以我们就想能不能让其他的高校团队少走一些这样的弯路,当然有的弯路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只是希望能够帮他们更快速地成长起来,搭建一个相互协同取暖,共同抱团的“高校正能量联盟”平台。一是实现自己的资源共享,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志愿服务团队,不同的管理方法、资源,通过平台把大家的资源协同在一起。另一个就是帮助大家更好地和外界的资源对接。

  记者:“高校正能量联盟”现在的发展情况怎么样?

  张佳鑫:其实联盟成立的时间不长,2013年10月份才成立。它从成立之初的海淀区的十余所高校,到现在已经覆盖海淀区37所高校,全国102个高校、206个团队。海淀区的37所高校是我们能够紧密联系的。这样一个联盟已经在海淀区精神文明办公室的指导下,注册成了“海淀区文明志愿者协会”,这是它的学名,有一个正式社会组织身份。

  记者:“高校正能量联盟”现在有哪些优秀的项目?

  张佳鑫:联盟起的是一个枢纽型组织的作用,在全国项目中最好的还是“夕阳再晨”。除此之外每年会做很多公益沙龙、倡导类活动。在去年三月份,我们做了“网络文明我先行,指尖上的微公益”,在微博上传递正能量。让人们和身边的好友、亲人与被服务的老人和志愿者们一起合影,将照片发到网上去,为这个正能量点赞。当时成为了微博话题排行榜第二名,有上万人参与,海内外的都有,倡导一种网络文明。

  除此之外,最近又有一个新项目叫做“文明小屋”。在海淀区学院路和成府路的交接口,梦溪宾馆的门口,有我们志愿服务的岗亭。它类似于奥运期间的岗亭,可以为路过的人提供问询引路服务、应急救护培训、以及便民的自助服务,像充电、喝水、打气、湿巾之类的服务。还有书籍的免费借用,让大家养成爱看书的习惯。还有一些真正的、关于文明行为的倡导和宣传。岗亭由学院路的九所高校一起共建,九所高校是一个小共同体,一起参与到这个亭子的建设中来。

  胸怀理想,做青年榜样

  记者:你每周大概有多少时间做公益?作为一名在读的博士生,你如何平衡管理学习与做公益的时间呢?

  张佳鑫:作为学生来说肯定学业最重要,我一直也是这样做的。在这两三年的时间中,我在实验室的时间是完全保证学习的时间,晚上和周末的时间是用来参与公益活动的时间。最近这半年,一方面要为出国准备,另一方面项目需要做一个交接,所以投入的精力会更多一点。

  的确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做的很好。在团队还没有很成熟的时候,只能是我先担着,虽然以学习为重。有时候白天耽误一两个小时,也会在晚上补上。当老师说这些东西你什么时候能给我的时候,我会给他一个时间点,我肯定会在时间点之前做出来,而且做的要比赶出来的还好。如果说真的应接不暇的话,这个时候团队就显得很重要了,以团队的力量来运作这个项目,时间上就有一个分担,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自己的管理中来。

  记者:我们了解到,“夕阳再晨”、“高校正能量联盟”项目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现在国家正在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你是如何将做公益与大学生创业结合到一起的呢?

  张佳鑫:其实在创业领域里分为好多类别,创业和公益,本来就是能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叫做公益创业。只是说它的成功衡量标准不一样。对公益创业来说,它追求的更多是社会效益,所以说“夕阳再晨”也好,“高校正能量联盟”也好,它们本来既是公益也是创业,只是走的是公益创业的路子。它成功的标准是有多大的社会影响力,真正服务了多少人,带来了多少社会的改变和推动。

  记者:从“夕阳再晨”项目到平台性质的“高校正能量联盟”项目,你心中对于未来老年人公益事业有什么样的规划呢?

  张佳鑫:我觉得今后对老年人的精神陪伴与关怀,是很重要的一个点,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方面。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将会成为今后养老的发展趋势。通过日托型养老,早上上班将老人送到养老院里,让老人相互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晚上再接回家,不耽误子女的上班,可能是今后的选择模式。

  记者:你现在还是在读博士生,兼做公益活动,有没有想过毕业之后又如何对待公益事业呢?

  张佳鑫:我毕业之后会投入在自己所在行业的发展和交流中来。我会把“夕阳再晨”作为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就是像健身一样重要的东西让它存在着,带给我更多新鲜的资讯,帮助更多的朋友,帮助更多的老人实现自己的价值。

  记者:作为年轻的90后青年榜样,你想对广大同龄小伙伴们说些什么呢?

  张佳鑫:我是个90后不假,但是要做一个青年人的榜样还差很远。很多人会怀疑90后会不会是垮掉的一代,会不会没有责任感,其实不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代使命。90后会有一个不同的时代赋予他的责任和担当。

  我们给大家这种印象是因为我们还年轻,没有承担过也没有独立地做过一件事情,体现不出自己的责任感和价值。当我们真心地投入到一些事情中来的时候,全国有各种各样的大学生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不同的人服务,他们都是我们90后的优秀志愿者的代表。当很多很多这样的人汇集在一起,正能量才能更好地传递出去,一种青年人的推动力就慢慢地展现出来。

  我想说的是,这些志愿者和我一样都是志愿活动最大的受益者。作为年轻人希望在自己的课余生活中,能多参加一些志愿服务工作。作为一个志愿者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当你全心全意去帮助其他人的时候,带给自己生活的快乐,带给自己的成长是其它事教不会的。这是一种只有自己亲身体验之后才能得到的满足和快乐。

  筑就长青基业,离不开担当精神。大时代呼唤大担当,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每一个人都担当起应该担当的责任,一切就会因你而带来积极改变。年轻的90后代表张佳鑫用实际行动证实了这一点。在我国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势下,心怀让科技走近老人,让老人融入社会大担当的愿望,让他不辞辛劳、传播知识、普及科学,让老年人散发出“桑榆虽晚霞满天”的活力。张佳鑫,是“崇尚奉献  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的践行者,他无愧于时代的榜样!

  (摄像:李晓松;采访:邹丹;照相:范围;视频后期:戴志豪;文字整理:邹丹、周恺卉、胡正颖;网络编辑:娄景立;微博微信推广:马莎;媒体推送:吴晓恩)

文章关键词: 张佳鑫北京邮电大学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