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4日,清华大学创业系列在线课程发布,借助学堂在线和EDX等慕课平台,清华大学又在大力推进创业教育方面布局谋篇。
目前,创业俨然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教育部也曾在去年12月份发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在创业热情高涨的环境下,各大高校也积极推进学生创业,然而,支撑学生创业的创业教育是否跟上了脚步?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创业教育?借着清华创业在线课程的发布会,新浪教育[微博]专访了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听他讲述了他眼中的创业教育“正解”。
“勿以创业成败起伏来简单衡量创业教育的成效”
创业教育的成效一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对此,社会上经常有机构或者媒体以多少学生组成创业团队,取得多少融资,注册了几家公司等统计数据来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这种评价方式,杨斌将其形象地比喻为“记工分”。他认为这种评价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创业教育的效果不应单纯地以是否创办新企业来统计衡量,或以融资或者上市的公司数字来评价,不该以创业者阶段性的成功或者失败而论,“其实,失败的创业经历对创业教育的学习者来说也是一笔财富”,杨斌说。这与清华校友同时也是北极光创投创始人邓峰的观点不谋而合,“当人们把失败的创业经历当做军功章和犒赏,为创业失败者鼓掌而不仅是为成功的创业者鼓掌时,创业所需要的氛围才算真正形成”。同样在美国硅谷,有意义的失败在这里被推崇,被追捧,创业者们纷纷在公开场合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以及从这些经历中学到的宝贵经验。
“创业教育需要开放的生态系统支持”
杨斌认为,创业在中国要真正形成气候,实现大繁荣,绝不仅仅通过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行为,更要依靠一种内生的热浪催生而成,这也正是草根创业的重要特点。为了加速并深化这种内生型创业活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营造非常关键,并具备开放性、跨学科性和文化性等特征。
“创业教育天生具有开放性,大学创业教育的参与者应该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构成,要充分考虑投资家、创业前辈、科学家、教授、校友和在校生分别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杨斌如是说。
其次,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因其具有天然的跨学科性质,显然,在学科门类更丰富的高校中,创业教育具备更明显的优势。
关于文化性这一特征,为什么硅谷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杨斌对此解释说,“显然创业文化的作用不可小觑,周遭的文化氛围太重要了,很多创业教育都发生在文化层级更平的氛围中”。
同时,他也看到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传播者的重要性。好的传播能够让创业者感到自己并不是孤军奋战,让他们在创业路上坚持不懈;当创业者的需求和困难被传播出去的时候,也会促进更多资源向他们靠拢。
“学习与创业之间要实现无缝切换”
目前,创业与在校学习在很多高校中仍然泾渭分明。“不要把教育划分为学习阶段和创业阶段,而是要创造条件实现这两个阶段之间的无缝切换。比如,有些创业经历也可以折算成满足培养方案的学分;建立弹性学制甚至打破学制来满足创业或学习的需要”,杨斌对此提出以上观点。在他看来,“嵌入”是实现创业与学习相融合的方式。
杨斌还想把一流大学的创业教育,跟培养学生创办公司区分开来。他说,“一流大学开展创业教育,不是帮助学生开办公司缓解就业压力,更不是把学生都往商业这条路上引导;一流大学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为学生创造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培养具有首创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者,培养既有梦想又肯实干的创业者,将来他们走出学校,可以创办企业,也可能是创办社会公益事业,或者在大型组织中创造性地改变现状,实现创新突破。”在杨斌的观察中,无论是走学术研究道路还是投身于公共服务,首创精神都是基本功。“不同行业其实都需要创业”,杨斌说,“以创业教育中的一个基本训练-----business plan为例,这个词汇常被翻译成“商业计划”。实际上,这种翻译过于狭隘,不能揭示其实质内涵。Business,可以是商业活动,还可以是事业,是创新实践,是新的政策或者服务,凡此种种都需要系统性地训练如何筹划和赢得资源与支持,这是一种广泛存在而且极具价值的本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尽管创新创业的学术研究多发生在商学院[微博]或管理学院中,但创新创业教育不该是商学院或管理学院的某种专才培养类型,更应该被定位为具有通识内涵、多元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创业者?”
创业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创业者?杨斌认为,Entrepreneurship一词可以清晰、全面地表达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它表示成为企业家应具备的能力,而引申开来,它意味着首创精神,这种精神对很多创业者来说是终生受用的,也是衡量创业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正是具备了这种精神,创业者才会在以后的事业开拓和发展中,不抱怨、不等靠要、更积极主动把想法变成现实。杨斌说:“今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时我们请童之磊校友来代表发言,不是因为他的公司刚刚成功上市——实际上当时决定要请他作为毕业演讲嘉宾时他的公司还没上市——而是看重他身上那种百折不挠地将梦想变成现实的劲头,那些起落沉浮中他的心路历程能够给即将走出校门的学生的启发。”
在杨斌看来,首创精神实际上是三种素质的综合体——“LIG”,即Leadership(领导力)、Innovation(创新力)、Globalization(全球化)。其中,“领导力”意味着心中有愿景,可以团结合作并共同实现目标;“创新力”是指敢于打破不合理的旧制度,创造性地构建新格局,使组织焕发新生。杨斌重点解释和强调了“全球化”。他说,“全球化是指在更大范围里去改变世界,包容多元并强化自信。今天,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创业热潮从一开始就具备全球化特征。以清华的一个创业团队为例,他们的资金可能是全球化的,合作者和用户可能是全球化的,未来他们还可能通过上市成为全球化经济体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如何评价创业教育?什么是真正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度思考。既不能只看表象的繁荣,走向记工分式的误区,也不能当作一种政绩工程来做。杨斌总结说,真正的创业教育“是对创业能力的锻炼培养,更是对首创精神的激发塑造”。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