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6日,第八届新浪中国教育盛典在北京举行。“大家说”环节,新浪教育邀请了在我国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家”,做为演讲嘉宾,从跨界角度全方位聚焦教育。著名80后著名作家马伯庸来到现场与大家分享《孩子教我读书》。
马伯庸,80后知名作家,这是新浪2015中国教育盛典第三次向马伯庸发出邀请。中国的家庭教育缺乏爸爸的声音,感谢这两年的综艺节目,越来越多的爸爸更加重视家庭。
今年,“马亲王”终于接受了邀请。他说,因为2013年,他有了一个叫“马小烦”的儿子,子女教育进入了他的视野,他开始关注教育。
作为一名父亲,他像任何一个普通家长(微博)一样,找相关所有儿童教育的资源,希望能够将儿子培养成一个心目中理想的样子,甚至还会写一些童话讲给他听。在这个慢慢摸索的过程中,马伯庸逐渐发现: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也在教育自己。“我自己从小喜欢看书,喜欢阅读,当我有了孩子以后,当我再带着父母的心态重新看以前的一些经典文本的时候,发现会有一些完全不同的体验。”
马伯庸在“大家说”现场为大家分享了读同样的书籍,但是初为人父之后再读心态完全不同的例子。
首先是朱自清的《背影》,当时看这本书,他完全是从儿子的角度体验一个父亲的爱。但是,现在有了儿子之后,当再次读到同样的内容,马伯庸却有了新的视角:“我也有这种经历,我儿子回娘家的时候我在火车站也会跑过去给他买一些零食吃,当时我不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儿,当我给我儿子付出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件身心愉悦的事情”。马伯庸表示,这层意思他之前在《背影》里从来没读到过,现在作为父亲再读这篇散文能从儿子的立场和父亲的立场深深理解到文章的深意。
同样,读《出师表》马伯庸也有类似的感受,年轻时他读这篇文章除了感觉到诸葛亮是个忠臣之外,还能感觉到一丝的不耐烦,会觉得诸葛亮管的太多,如诸葛亮在《出师表》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宫中之事儿悉以咨之”……“反反复复地提醒,却让人觉得他是一个权臣、爱给皇帝指手画脚”马伯庸说到。但是,做了父亲之后,再读这篇文章,他也有了别的感受。“我读完最大的感受就是诸葛亮的絮叨,他更像一个老父亲马上要出远门,知道自己孩子不成器,临出门之前抓住孩子的手反反复复地叮嘱他。我也有这种经历,当我老婆带孩子出远门的时候,我也会叮嘱她别让孩子着凉,别让孩子乱跑……”
这在马伯庸读另一本史书的时候感触更深,他举了书中一个例子:当年袁绍跟曹操两个人争霸,刘备突然偷袭徐州,曹操率领大军平定徐州,袁绍手下有个谋士建议这是天助良机,但是此时,袁绍却以孩子生病拒绝了。“我原来读到这儿也觉得袁绍这个人不靠谱,这么大的事儿就因为一件小事情荒废掉。后来有一次我的孩子也生病,我抱着他在医院里打吊针,当时几个同事打电话过来说工作的事,但当时我的心情就是万念俱灰,孩子病不好我出去干什么都不行。”说道这段史书上的故事,马伯庸说完全理解当年袁绍这种心情。
为人熟知的《西游记》中有一个小细节,是讲唐僧的身世。“殷小姐当时怀有身孕,怕孩子被发现被害,于是她把孩子扔到水里。为了方便以后相认,她咬掉了孩子的一个脚趾头”,有了孩子的马伯庸再次看到这一段时,心中突然一阵抽痛,特别心疼,咬一下这孩子多疼,当时也没有各种药,得了破伤风怎么办?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怎么办?”后来西游记用八个字:“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讲唐僧的身世,但是,有了孩子三年的马伯庸感慨:能够把一个孩子养到18岁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儿!
回归到主题:亲子教育,马伯庸认为:儿子马小烦在我教育他之前他已经在潜移默化地教育我了。他认为,教育是双向的,当你再教育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给你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以下为马伯庸《孩子教我读书》演讲实录:
马伯庸:首先祝贺新浪教育15周岁生日快乐。我不是教育圈的人,但是我2013年有了自己的儿子之后,子女教育也进入到我的视野里。我儿子今年差不多快三岁了,叫马小烦,人如其名特别烦,在他出生之后我一直在找所有相关儿童教育的资源,也在新浪教育这边找过,希望能够把他培养成我心目中理想的儿子,甚至在慢慢摸索给他写一些童话并讲给他听。
摸索中我有一个奇妙的体验,当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也在教育着我。我从小喜欢看书,喜欢阅读。当我有了孩子为人父母以后,我的心态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当我带着父母的心态重新再去看以前的一些经典文本的时候,发现会有一些完全不同的体验。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以前我看的时候完全是站在朱自清先生本人作为儿子的立场看父亲爬上月台,当时泪流满面,这是从儿子的角度体会一个父亲的爱。当我现在重新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会发现跟我自己的经历很像,我儿子回娘家的时候我在火车站也会跑过去给他买一些零食,我不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儿,我觉得这是一次非常开心的体验。当我为我儿子付出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件身心愉悦的事情,这层意思我之前在《背影》里从来没读到过,现在我再读这篇散文我能从儿子的立场和父亲的立场深深理解到文章的深意。
再远一点说,我以前读古文《出师表》诸葛亮的千古名篇,有句话叫“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我年轻时读这篇文章除了感觉到诸葛亮是个忠臣之外,我还能感觉到一丝丝的不耐烦,我会觉得诸葛亮怎么管得这么多,我不太喜欢他《出师表》中说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意思是刘禅你不要胡作非为,宫里和外面法律是一样的,你不要胡说八道寒了那些臣子的心。“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宫里的事儿问他们,他们一定会给你一些好的意见。这个人虽然我们知道他是忠臣,为的是北伐的大业,但却给人感觉也是一个权臣,很跋扈,给一个皇帝指手划脚。我有了孩子之后,有一次抱着孩子在阳台上坐着,我想给他念念古文,不管他听懂与否,至少是个熏陶,我就给他念《出师表》,念的时候忽然发现我感受到的不是一个权臣的跋扈或是权臣对皇帝的压制,我感觉的就两个字,絮叨,从头到尾絮絮叨叨,一直在念叨一些琐碎的事儿,不是臣子对皇帝的建议,更像一个老父亲马上要出远门,知道自己孩子不成器,不放心孩子自己在家,临出门前抓住孩子的手反反复复的叮嘱他,告诉他这件事儿怎么做。我亲身体验我孩子出门时我会告诉我媳妇,注意让他别着凉,不要让他乱跑,不要乱哭。我特别能理解诸葛亮的心态,尽管他们不是父子。所以,当我有了孩子以后,我再重新看《出师表》我会感觉到一种父亲的叮嘱和临出远门的担忧。可以看到其他的臣子上书永远在表忠心,永远在拍着胸脯说我要为皇帝怎么样,诸葛亮不是,他真的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反反复复的在絮叨。
后来我看另外一段史书的时候感触更深,当年袁绍跟曹操两个人争霸,刘备偷袭了徐州,曹操率领大军平定徐州,袁绍手下有个谋士说这是天赐良机,建议趁曹操后方空虚偷袭他,袁绍说什么呢?袁绍说:“最近我家孩子生病了,没有心情,要不就算了吧”。田畴就拄着拐杖敲击地面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你孩子病了放弃掉,可惜。”我原来读到这儿也觉得袁绍这个人太不靠谱了,这么大的事儿就因为一个小事情荒废掉了。但是后来有一次我的孩子生病,在医院里打吊针,我抱着他,当时几个朋友打电话过来,我的编辑、同事,有的说一些工作上的事儿、有的是出来吃饭,当时我就是万念俱灰,玩什么都提不起心情,孩子病不好我出去干什么都不行。那时候忽然想起这段历史,袁绍虽然这个行为有点可惜,但是他的心情我特别能理解。
后来看到《西游记》里面有一段说唐僧的身世,讲的殷小姐当时怀有身孕,怕孩子被发现遇害,把孩子扔到水里。我发现一个细节,殷小姐把孩子丢入江中为了方便后期相认咬掉这个孩子的一个脚趾头。有了孩子后我看到这一段心中突然一阵抽痛,特别心疼,咬一下这孩子多疼?当时也没有各种药,得了破伤风怎么办?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怎么办?孩子顺水而下被长老捡到。西游记用了八个字“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以前看也顺水带舟就过去了。养了三年孩子之后,我才发现这几个字是一晃18年过去,把一个孩子养大,把这个孩子教育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儿。他出生三天就被长老捡到,唐僧小时候黄疸没退怎么办?血红蛋白高怎么办?吃奶老吐怎么办?没有奶吃怎么办?寺里都是和尚,这个小孩子怎么养大?只能下山化斋,找女施主化奶,种种想法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有了孩子之后我看到这些,我忽然觉得很艰苦,我深知把一个孩子养到18岁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儿。我为此动了一个心思,接下来一年或两年我会写一本小说就叫《金山寺》,里面讲的就是这十几年和尚怎么含辛茹苦把一个孩子养大,而且会有很多细节。做父母的都知道孩子小时候晚上不睡觉一定要竖着抱他才肯睡,这些和尚可能就抱着小玄奘在佛堂里边转悠,边念经。小孩喜欢抓人,会被抓得满头都是血,开始时下山化斋找女施主化奶可能会被打。
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体验。回过来说主题,马小烦在我教育他之前他已经在潜移默化的教育我。对他的关心,对他的关注,慢慢的也会通过他,改变这种心态,回馈到更广泛的领域里去。所以,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教育这个东西一定是双向的,当你再教育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教育你,如果你是带着爱心去看待孩子,带着这种对孩子能够塑造他命运的成就感去看待,他也会回馈相等的东西给你,他会给你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以后我会多多关注亲子教育,以及学龄前教育的内容,我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分享出去,让每一个父母都能通过教育的平台把自己的想法,不光是对孩子,也对自己接下来的人生、接下来的阅读、接下来的生活感悟都能有一个更好的分享,让更多的父母知道。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