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最心酸的是孩子被批评“没家教”

2015年12月14日 13:15 新浪教育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由人民出版社、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工会主办,北京市第四中学承办的“家风、家教、家训”主题报告会暨《家风》新书首发式12月9日上午在北京市第四中学举办。下面是专家代表陈安的现场发言。

  各位嘉宾:

  大家好!

  和其他报告人一样,我也很荣幸、同时很乐于将自己对于“家风、家教、家训”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基于我和我的团队参与了这本《家风》的编撰工作,我也愿意把编辑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介绍一下。下面,我准备分五个部分来说明:

  一、心酸

  当收到“家风”征文的时候,一千篇文章真的需要一段时间看完,所以我动员了我的团队成员一起来做这件事情。在看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获取的第一概念是“心酸”,大家所写的内容多数回忆了自己在经济极端困难时期依然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教诲下坚持美好情操的故事,尽管仓廪不实,可是礼节大家还是努力坚持了的,而且,这些坚持形成了稳固的记忆留存在自己的印象中。

  比如,在北京八中王俊成校长的文章中,就提到了自己山东德州人的父亲当年推盐的历史,要知道,那基本是苦力的活啊,当年又没有什么机械工具,期间的甘苦我们那应该能够感知的。

  实际上,北京小学李明新校长也对当年读书时负责“笼火”有非常刻骨的印象,到了今天,学校里普遍有了暖气,可是,当年的记忆却依然清晰。

  书中翟京华校长的文章也一样,她对于父亲廉洁的印象深刻,而背后其实还是有深刻的经济极度不发达的影子。西四北四条小学的郝雅玲校长的文章,在清明节时流口水希望吃到一口贡品,反应的其实都是一种当年的历史。那段历史让人心酸。

  刚才,人民出版社李春生副社长提到今天的情况是“仓廪实而不知礼节”,这个判断大约符合了当今的现实。当然,理想的状况自然是“经济发展+个人素质+社会状况”都是一种发达的情景,不过,当我们慌里慌张地择其一而执著着的时候,很容易偏重而遗漏。

  “家风”之成,我觉得还是和经济状态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人在饿着肚子的时候很难坚持一些品质,虽然我们在书写的时候会提到贫贱不移,但是我们内心里还是希望没有贫贱这样的环境,大家欢欢乐乐地塑造一种美好的家风,该多好啊!

  二、心喜

  在审视这诸多文章的时候,我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它让我忍俊不禁。那就是文章里面,尤其是记叙文里面,多会提到“我家千好万好,他家这事那事”。

  我家老人都是勤勉的、友好的、善良的、简朴的,可是光这么空说好像有点自说自话,所以有些文章还会比较一下邻居家的情况,那几乎就是反面的典型,不少文章提到经过我们家的影响和熏陶,邻居家也慢慢在变好。

  那么,真的是我们就自家家风优良,没有坏的家风吗?其实也不然,经历了那个普遍仓廪不实的年代,其实每一家都有了一定的问题,尽管我们在回顾过去的时候倾向于把美好的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但是不美好的恐怕也是一个客观存在,我说的是每一家都有这么样的客观存在。但是,既然大家都在写美好的,咱也不好让大家非要回忆不美好的东西,那是学者研究的范畴,不是家庭成员应该惦记的内容。

  所以,在诸多的文章中,我特意放了一篇自己的文章进去,那篇文章是我家不好的家风,所以,虽然题目为《随性、乐观的爷爷》,但是我的矛头其实是指向奶奶的,奶奶就是一个过于要强的人,另外,我母亲也是格外要强的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家风的一种表现,要说,我的奶奶和母亲没有啥血缘关系,不应该有传承性啊。我家闺女陈热闹现在正在海淀区上小学,每次如果不是第一,奶奶就要给点颜色看看,这和我当年在山东读小学中学必须是第一一样,但是,当年的我面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竞争啊,多少人里面才出一个大学生,名牌大学生就更难了,但是今天上大学几乎成了必然的事情,再不济你也可以上一个民办大学嘛,况且了,在北京,但凡有点努力,就有机会读好的大学。但是,对于我母亲则不行,她一定要让自家的孙女成为第一。

  过于要强就不是一个好的家风,在追求幸福感而不是超越感更为重要的今天,要强不是一个必须的选项。

  当然,在议论文里面,也会大量地提到家风好的情况如何如何,家风坏则怎样怎样,刚才家长(微博)代表葛坚先生也阐述了一些典型的对比案例。对于我这样的学者而言,更为在意的东西其实是家风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跟环境之间的关系怎样,如何才能有一个比较完美的路径使得我们能够构建起一套完美的家风体系,家风、校风、世风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

  三、心动

  在确定家风的选题之前,我和任主席在一起商量,从什么角度来入手来描摹“家风”。最初我想到的是写一本关于家风、家教、家训的专著,任主席也是博士、博士后、教授,做这个事情应该是得心应手的,而且也是自己能够把握的。

  但是,我拿这个想法和任主席商量的时候,她却说:那成自己玩了,这不好!虽然“工会”的工不是公共的公,但是,工会做事情还是要考虑到广大的工会会员,有什么活动一定要大家一起来参加。

  我当时想,如果把家风的事情做到全西城区的教育系统,是不是有点困难啊,因为任主席手下就俩兵,一个是桑丽萱副主席,一个是李彦主任,这么点人能做这么大事儿吗?我又再次表示了怀疑。

  但是,任主席告诉我说,全部的工会会员有一万六千多呢,加上教委、教工委、督导室的领导们的支持,以及各校校长们的积极参与,把家风这个事情做大是没有问题的。

  有这样的保障,自然也就放心多了。于是,当征文的号召发出后,很快就有一千篇文章传回,里面的好文章很多,当时选第一批的时候就想着能同时出版300篇倒是件好事,可是,一看篇幅,怎么也得一千页才能容下,就只好优中选优,最后选来了80多篇文章,我想特别提到其中的这几篇:

  一是实验学校王爱武老师的《俺娘刘忠荣》,从题目上一看就带有浓重的山东乡土气息,内文则一看就是真情实感,文章几乎没有提什么“家风”的字眼,但是字里行间却每每流露着浓厚家风的韵文,我看的时候也很感动,我也相信作者是满含泪水完成的这篇文章,王爱武老师来了吧?(注:王老师在听众席里招手执意)哦,还是位女老师,我从名字上看还以为是位男老师呢,想来流的泪水应该更多了几升。

  稍微可惜一点的事情,原文有一万字,但是,发表的时候我给减到了三千多字,我觉得如果大家看到完整的原文,会对这种情感有了更深的了解,好在现在自媒体发达,王爱武老师完全可以将其发表在自己的博客或微信朋友圈,让我们得以窥得全豹。

  我愿意提及的第二篇文章是康乐里小学邹晓静老师的《爸爸,花开正艳》,这个题目我给改掉了,原来不是这样,文中说到了自己的爷爷是爱花的人,爸爸也是,自己开始对爱花不甚理解,后来爸爸以人喻花,讲通了对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要像爱护花朵一样倾注感情的道理,于是,自己也就慢慢知道祖父和父亲爱花的原由了。这篇文章也没有提到任何的家风二字,但是里面却以花带家风,将自己三代传承的爱的主题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有篇名作和这篇文章相映的话,我想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可以拿出来比拟一下,文章是小文章,道理是大道理。

  第三篇文章我想提一下《致然然》,是宏庙小学尹凤霞老师的作品,哦,又是一位女老师,这是本书里唯一一篇书信体的文章,内中的深情厚谊也是通过短短的一封信表达的异常深刻,其实,生活本身是无趣的,所以某些仪式性的东西就显得特别重要,给孩子的信,临别的拥抱等,都能够在细节中展现大节,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大问题。

  在本书第八部分——研讨篇——中,我们收入了唯一一篇文言文写的征文,《家风正则国运可期》,写的荡气回肠,慷慨激昂,是宣武外国语实验学校余东文老师的作品,也很不错。

  四、心气

  第四部分我想说到关于心气的内容。

  中国经历了这百余年的风云际会,很多优良的品质在过程中被破坏,而根据历史的经验,有些美好的东西一旦消失或者减弱,再增强起来恢复原状就成了一件难事。

  家风亦然!

  所以,习总倡导了家风,开始,优秀家风的提炼和延续究竟应该由谁来执行下去?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由每个家庭去做?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家庭本来就小,城市的家庭里,一家三口是正常配置,顶多再加老一辈的人,所以,以家庭作为基本单元来推动家风建设并非易事。由政府来做呢?比如到社区、到街道层面来组织,也难,毕竟,城镇化之后,邻里或社区之间的关系变得松散,大家又都很忙,难以聚集起来做同一件事情。

  这样,考虑来考虑去,以基础教育界为纽带将家风建设和弘扬做起来就成了几乎唯一的选择,西城区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第一区,加之距离中央最近,承担起习总倡导的这个提议应该说是恰如其分。

  家风之影响可谓大矣!有时候是直接能够反诸自身的,有时候则直接余荫于后代子孙。我想习仲勋同志就是一个家风很好的家庭,当年胡耀邦同志离开领导岗位的时候,据说少数不去落井下石的人里面就有习仲勋同志,而我个人猜测,也许正是因为自家的这种正面的家风,才使得习总认为有必要从家风的层面倡导家庭文明,家族文化,以影响我们未来的党风和世风。

  事实上,基础教育界不做这件事情,真的很难有其他领域的人来倡导此事。所以,我想由西城区教育工会组织多次的家风论坛和这次征文成书,是善莫大焉的一件事情,我还设想今天有全总的领导在,有西城区的领导在,家风之为话题其实可以扩展到整个北京市,乃至扩展到全国范围。

  当然,也可以在西城区教育系统内部深化一下,比如校本课程里面,我们可以考虑选择《家风》中比较合适的文章带着学生们学习一下,讨论一下,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也把家风的内容加入,通过孩子影响家庭,通过孩子影响未来。

  五、心灵

  最近微信圈里传一个东西,大意是经济发展可否慢一点,让心灵跟上。

  我在讲演的一开始也提到,我们期待着经济和社会全面同步发展,最好不要落下哪一个,造成不均衡发展的后果。

  其实,家风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化的东西,说抓它并不容易,但是并不因此就要放弃,我们总是可以找到一种路径,能够辗转而至,像科学一样,通过优良家风的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

  我本人有三个孩子,当有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发现培养家风似乎是件困难而不必要的事情,但是,当孩子一多,分配问题,矛盾冲突的解决,就成为我必须考虑的,一般我们家的冲突都是,老三拿的东西被老二抢走,然后老大来主持正义,又从老二手里抢来东西,于是,老三苦了,老二苦了,老大被大人训哭了,鸡飞狗跳,热闹得很。那么,如何和谐地组织三个孩子一起玩,不至于产生争抢呢?这就是家长能够有所作为的地方,我在《家风》一书里也特别关注那些家有多个孩子的情形,看看人家怎么处理这样的情况,应该说,还是颇受启发的。这也算是对于我这个在最近八个月里浸润家风的人的一种特殊的具体收获吧。

  最后,我愿意用一副这样的联语结束自己今天的报告

  时运 命运 国运 运筹帷幄

  家风 校风 世风 风起云涌

  再次谢谢大家!

标签: 家风

高考志愿通(收录2553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57名专家为您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3166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3166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4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