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聪明药”背后的教育与监管盲区

2016年05月17日 08:27 新华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高考(微博)在即,风靡韩国的一种“聪明药”“跑步”进入中国——在一些家长(微博)的微信朋友圈中有关“聪明药”的文章和信息举目可及,无不声称“学生、科学家都在吃”、“聪明药”可以“显而易见地提升认知能力和注意力”、是“智力药丸”、“这种药物表现出来的副作用非常小”云云。

  然而据专家介绍,目前网上热销的所谓“聪明药”,就主要是莫达非尼和利他林。这两种药物的用途是治疗抑郁症、持发性嗜睡和多动症,并不能提升智力。而且,正常人一旦长期服用,会出现神经过敏、焦虑、头疼、失眠等症状。所谓“是药三分毒”,轻信网络谣言,胡乱用药,非但不能提高学生成绩,还可能令他们惹病上身,得不偿失。

  “聪明药”并不能使人变聪明,家长们仍然趋之若鹜,争相购买,为什么?常言道“病急乱投医”,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家长们对一切有关孩子信息“宁可信其有”。

  这从侧面反映了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让人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但从本质上看,依然是一种教育误区的体现。让孩子吃“聪明药”与从小带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如出一辙,都是一直以来“赢在起跑线”思想的延续。家长们总希望孩子能抢跑几步,赢在前头,所以才会在药物进补、疯狂补课上满怀期待。从过往看,这种“只看结果、不讲究手段”的功利方式,往往不仅得不到好效果,还很可能会给孩子带来错误的价值观,在往后的人生之路上“剑走偏锋”、得不偿失。

  当然,对于“聪明药”,不能只靠消费者的自我辨识,更需要的是监管发力。当前“聪明药”的卖家,多为海外代购,基本没有获得食药监部门的审批。然而,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能再让“聪明药”泛滥于朋友圈了。我国《药品管理法》,对这一类违法犯罪也早有相关规定。湖南省有没有类似的案例发生呢?“聪明药”在我省网络端的“渗透”已到了什么程度?监管部门当及时前移监管触角,迅速介入纠偏,清除违禁药品,保障公共健康安全。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教育官方微博 返回首页

新浪教育微信号

标签: 高考聪明药

高考志愿通(收录2553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35066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66101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4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