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40名大学生确诊抑郁症 需正视而非标签化

2016年07月05日 09:56 京华时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有媒体近日调查发现,在北京一所著名重点大学有40人被确诊为抑郁症,约占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访问量的两成。智识高、求胜心强的大学生,已然成为抑郁症高发人群。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大学生和抑郁症在概念上并无关联,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即使在重点大学、名牌大学里,依然有不少大学生承受着抑郁症带来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走出标签化误区,正视“大学生抑郁症”,显得尤为重要。

  抑郁症并不遥远,笔者在工作的过程中也曾接触过几位罹患抑郁症的大学生。这些中小学时期的“尖子生”,进入重点大学后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他们渴望“争上游”,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如别人”的挫败感和失落感。如果他们不能进行自我调适,不能实现与自我的和解、同他人的交流、对社会的融入,就可能导致精神世界里的“变形记”。

  和一些名人一样,大多数大学生抑郁症患者都有过“人前坚强,人后沮丧”的挣扎。他们大多擅长印象管理,在台前是阳光的正常人,在幕后却独自承受抑郁症带来的煎熬。走出抑郁症的阴影,不仅要靠大学生的“自我救赎”,也离不开外部支持。

  这是一个尴尬的现实——公众对抑郁症的基本知识和诊疗不甚了了,多数人对抑郁症一知半解,而一些蜻蜓点水、断章取义的“浅阅读”,导致抑郁症被标签化、污名化。大学校园里患抑郁症的学生人数在增加,有些大学生以及他们父母却往往存在“病耻感”,刻意避免与老师、同学交流,甚至不愿意求医问药。

  长期以来,过于重视物质生活和知识学习,却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让一些大学生的压力和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疏解。面对“大学生抑郁症”,有些父母难以接受,他们非但没有给子女提供应有的陪伴、慰藉与帮助,反而指责批评子女“想不开”“意志力不够坚强”,甚至打骂孩子,这样的态度让大学生在抑郁症的泥沼里越陷越深。就此而言,摘掉“有色眼镜”,正视抑郁症,是治疗抑郁症关键的第一步。

  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碑上有一句名言:“有时是治 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在他看来,医学的最大价值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安慰和帮助病患。寻求专业机构的心理辅导和医疗服务也好,家人朋友给予陪伴和守护也罢,在对抗抑郁症的道路上,患者不能“一个人去战斗”,而是需要更多爱与关怀。杨朝清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教育官方微博 返回首页

新浪教育微信号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2039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85227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最新
新浪首页我要评论分享文章回到顶部
关闭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我有话说
分享到微博
发布
最热评论 刷新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