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众生相:择业意向为“向前/钱看”

2016年10月31日 08:41 中国青年报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原标题:大数据描绘高校毕业生众生相

  岳昌君来源:中国青年报(2016年10月31日10版)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90后大学毕业生杨天选择回家创业,开了一家固齿单车店。业余时间,杨天还会带领比自己小的一帮中学生练习死飞技术。视觉中国供图(资料图片)

  □毕业生的跨省流动比率仍会居高不下

  □毕业生换行业、换单位的平均次数会越来越多

  □第三产业属于服务业,将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

  □学校“层次”越高,流动比例越大

  □东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处于有利地位

  -----------------------------------------------------------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主要表现为三个特点:一是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经济增长模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经济增长来看,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新低,仅为6.9%。这一数字不仅是“十二五”期间最低的,也是1991年以来最低的。从产业结构来看,2012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占比最大的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占据半壁江山,占比达到50.5%。从驱动要素来看,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大量资金游离在实体经济之外,创新驱动不再是经济发展的一种选择,而是不得不面临的现实和挑战。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高校毕业生规模依然保持着上升的态势,2016年毕业生规模达到765万人,再加上以往累积的待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似乎一年更比一年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究竟如何,需要用数据说话。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教育学院自2003年起每隔一年进行一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每次调查的样本量在两万人左右,截至2015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共调查了约14万名高校毕业生。基于这些抽样调查数据的统计描述和计量回归分析结果,笔者认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以下十个主要特点。

  毕业去向更分散

  从历次的就业调查结果比较看,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有明显的不同:第一,呈现出已确定单位比例与待就业比例“双降”的现象。2015年已确定单位比例只有33.4%,是7次调查中最低的一年,这与经济增速最低是一致的,反映出经济发展状况对就业的显著影响。而在经济形势严峻、就业困难加大的情况下,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更加重视,积极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就业。因此,2015年毕业生的待就业比例仅为12.8%,也是7次调查中最低的一年。第二,2015年自主创业的比例达到新高,为4.6%。在国家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背景下,确实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离校后进行自主创业,反映出相关创业政策的有效性。第三,2015年出国出境的比例也达到新高,为5.8%。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有能力资助子女出国留学。欧美高校也欢迎中国学生留学,不仅可以招收到优秀学生,还可以大幅度增加学费收入。此外,2015年升学比例和灵活就业比例也是历次调查中最高的。总体来看,毕业去向表现出更加分散化的特点。

  各学历层次的初次就业率差异变小

  在高校扩招初期,毕业生离校时的落实率(指落实毕业去向的比率)呈现学历越高则落实率也越高的特点。随着近年来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和专科生在高校学生中占比的下降,各学历层次的落实率呈现趋同的现象。从2015年学历层次的比较来看,落实率差异不大,都在80%以上,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6.1个百分点。专科生的落实率最高,为87.4%;其次是硕士生,为84.5%;第三是本科生,为81.5%;博士生的落实率最低,为81.3%。各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供求关系是不同的,学历层次上的高低并不能决定相应落实率的高低。

  民营企业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不一致

  经济发展状况是就业机会和工作状况的决定因素。东部地区的高校因地缘优势在毕业生求职中处于有利地位。在东部地区、大中城市、新兴服务业(金融和IT)、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的毕业生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而这些地区、城市、行业、部门、岗位确实也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不一致的是民营企业,吸纳了最大比例的毕业生,可是平均收入却不高。

  2015年,高校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58.8%,在地级以上城市就业的比例为84.5%,在新兴服务业就业的比例为26.0%,在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的比例合计为36.0%,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的比例为73.4%。

  从事专业技术岗的比例大幅下降

  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趋向多样化,表现出技术类、管理类、服务类三足鼎立的特征,而从事一线生产工作的毕业生依旧很少。2003年,超过一半的毕业生从事专业技术岗位(51.9%)。2015年,从事专业技术岗位的占比大幅度下降到28.8%,减少了23.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从事技术辅助、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服务工作的占比也都达到两位数,从事一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占比也比2003年有所上升。

  学历层次越高,平均收入也越高

  从人力资本理论来看,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个人的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高等教育投资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可以带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获得较高的薪酬。高校毕业生分为专科、本科、硕士、博士4个学历层次。从2003年到2015年,学历层次越高毕业生的平均收入也越高的特点稳定不变。

  从算术平均值来看,2015年专科生的月起薪平均为2640元;本科生为4010元;硕士生为6363元;博士生为6753元。收入的分布一般是右偏的,多数人达不到平均值,因此美、欧国家在统计收入时除了公布算术平均值,一般也公布中位数指标。中位数表示排序在中间位置(50%)的数值。从2015年毕业生月起薪的中位数来看,专科生为2500元;本科生为3500元;硕士生为6000元;博士生为6300元。

  京津沪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高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毕业生主观评价的就业满意度是重要的衡量指标。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持续上升,同时经济发展增速下降,因此在竞争激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可谓“一位难求”。对于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而言,工作满意度呈现显著提高的趋势。毕业生对找到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或“满意”的合计比例从2003年的44.7%大幅度提高到2015年的80.8%。

  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学历之间存在差异:博士生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硕士生和本科生,专科生的满意度最低。第二,就业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在京津沪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高,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居中,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低。第三,就业地点之间存在差异,城市级别越高满意度越高: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在农村和乡镇就业的满意度最低。第四,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的满意度高,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满意度低。

  学校、亲朋好友、网络成为求职信息来源的三驾马车

  学校、亲朋好友、网络成为求职信息来源的三驾马车,企业招聘广告、实习单位提供的信息以及人才洽谈会的作用也很显著。2003年,学校发布的需求信息占毕业生求职信息来源的一半左右,2015年该比例下降到30.3%。在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招聘的比例显著上升,从2005年的4.5%上升到2015年的28.5%。

  择业意向表现为“向前/钱看”

  就业对每一位毕业生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从2003年到2015年,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普遍重视的因素保持不变,表现为“向前看”和“向钱看”的特点,即毕业生最看重的是个人发展和经济收益。在历次就业调查中,“发展前景好”和“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一直保持在前两位,“福利待遇好”和“经济收入高”基本稳定在第三四位左右。此外,“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也非常重要。

  用人单位最看重直接上手能力

  毕业生就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而言,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如何,对用人单位的历次问卷中,包含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有20种左右,总体规律表现为与就业关系越密切的因素影响越大。统计结果显示, 在用人单位看来,工作能力、实习经历、求职技巧等与就业直接相关的因素显得最为重要。学校名气、热门专业、学习成绩等与高等教育直接相关的因素的重要性一般,排在中间位置。亲朋好友、党员干部、性别等与社会资本、政治资本、人口特征等相关的因素最不重要。上述特点在2003~2015年期间没有改变。

  流动可以显著增加个人收益

  从2003年到2015年,毕业生跨省流动的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2015年,51.3%的高校毕业生在就学或就业过程中发生流动,比2013年的45.7%有显著的提高。跨省流动可以显著地增加个人收益,流动的平均收益率在10%~15%左右。

  高校毕业生的跨省流动存在以下特点:男性的流动率高于女性;学校“层次”越高,流动比例越大;跨省流动的特征符合“推拉理论”,主要流动方向是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决定跨省流动能力,学历层次越高毕业生跨省流动的可能性越大。

  以上十大就业特点与国内外经济、社会、科技、文化、人口等变化趋势是吻合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些特点不仅不会改变,甚至还会进一步加强。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和预测,有固定单位、在固定场所工作、定期获得收入的传统工作岗位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占比将越来越小。因此,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单位就业率”将进一步下降,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占比将逐渐上升。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8000美元左右,属于中高收入组别。但是,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经济起飞阶段和满足物资生活阶段,经济发展状况仍将是就业机会和工作状况的决定因素。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非常显著,因此,毕业生的跨省流动比率仍会居高不下。不仅是跨省流动,跨城市流动、跨行业流动、跨单位流动、跨岗位流动的比率也同样很高,甚至趋于上升。由于新知识、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毕业生在一生之中,换行业、换单位的平均次数会越来越多。

  我国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产值最大的产业,占比将继续上升。第三产业属于服务业,将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特别是IT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不仅岗位需求大,也是毕业生求职的理想行业。相应于产业和行业的变化,服务、管理等岗位在毕业生工作类型中的占比将越来越大,有望超过专业技术类。对高等教育来说,应该培养学生更多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呼求;要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关注细节等非认知能力,以适应服务业的需求特点;需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以适应创新创业人才的健康成长。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教育官方微博 返回首页

新浪教育微信号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2680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87804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最新
新浪首页我要评论分享文章回到顶部
关闭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我有话说
分享到微博
发布
最热评论 刷新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