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学生思维带到实习岗位

2017年04月20日 07:15 中国青年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别把学生思维带到实习岗位别把学生思维带到实习岗位

  又到一年毕业季,不少准毕业生一边忙论文,一边忙实习或找工作。最近,我在QQ群里催一个学生交毕业论文,这应该是自开学以来第二次催促了。结果,这个学生一天下来都没有任何回复。第二天一大早6点不到,终于收到了她的消息。

  “老师,不好意思我才看到。感觉自己力不从心……在学校的时候想出来工作,找到工作了,想回学校上课……我做的广告行业,每天超时长工作,几乎只有5小时睡眠时间……感觉自己很撕扯……没有忽略老师的鞭策和毕业论文的紧迫性……我会努力把它交给您的。谢谢老师不厌其烦的提醒。”

  这个学生的状况有一定的代表性。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巴不得赶紧离开课堂,等真正到了工作岗位,却又对校园带有一些隐隐的怀念。一部分是因为现实中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心理上还无法适应,另一部分则是因为岗前实习阶段,游离在“学校人”和“职业人”之间的模糊地带,身份没有完全实现转变。

  我注意到,青年之声3月24日《还没毕业,凭什么就成了“整劳力”》这则新闻中采访的5个毕业生,有3个人提到了实习和论文的矛盾。这种抱怨完全可以理解,走出校园,踏上工作岗位,一切从零开始,刚刚建立起新的关系和秩序,新环境充满了陌生感,同时也有很多“不安全感”,有不少学生会担心因为“请假旷工”而丢了一份好不容易到手的工作。

  然而,抱怨大多是无用的,并不解决实际问题。一个学生说,“我希望我能像正常毕业生一样,有时间好好写论文,有时间和同学一起毕业。”既然已经答应了公司要去实习,就意味着你必须要告别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校园生活,主动适应生活中的“变化”。对实习生而言,要么在上岗之前,和公司约定个到岗时间,克服你的“拖延症”,集中时间和精力提前写好论文;要么白天工作,下班后写论文,学会在“多任务处理”之间切换。

  我认为,准备实习之前,每个毕业生都要有充分的认识,实习就意味着你要脱离学校的环境,没有了校园生活的自由和散漫,必然会受到实习单位规章制度的约束和限制,实习生不仅要有足够的体力,还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步适应职场。在众多的转变和适应中,思维模式的转变才是根本,但不少实习生并未做好充分准备,给自己的定位并不是职业人,仍然是在校生,所以,从学校步入社会,对部分毕业生来说,甚至有些“措手不及”,一时间无法适应。

  还有个学生说,“要求实习没问题,但是应该给我们一定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或是说,让我们知道哪些时间是可以不用来实习的。”这样的反问,类似于“可不可以将工作带回学校宿舍去做”一样,实质暴露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职场规则的错位。从职业人的角度来说,什么叫“自由安排的时间”?实习不是大学课堂,老师不讲课了,就给你一点上自习的时间来自行处理作业。事实上,除了规定的节假日,一天8小时上班是职业人天经地义的事,而加班甚至也是许多行业、许多单位默认的规则,上班就是上班,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事情。

  职场不是校园,职业人的专业素质就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问题。岗前实习的本质就是去工作,老板不是老师,老板招你进来,不是请你来“学习”的,何况你也没交学费,论文只是你的私事,在岗期间都应以自己的工作为重心,而不应总惦记着自己的私事,单位不会为你的私事埋单。当然,每个毕业生遇到的领导也不一样,碰上一个好的领导,给你安排几天的“论文假”,这只能算是你的幸运。如果老板不给你假,你觉得这不近人情,那意味着你还不够成熟,还不清楚社会和职场究竟意味着什么。

  保障大学生的实习权益是一回事,是不是在思想上准备好了要去实习,有没有承受和应对压力的心量,能不能尽快适应职场的游戏规则,又是另一回事。有句话说,“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抱怨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实习之前要想清楚,别总是把学生的思维带到实习岗位,也不要老是将自己的私事和工作纠缠不清,一开始便以一个职业人的专业标准,对自己要求“狠一点”,才能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赢得信任,职场之路也才能走得更远。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教育官方微博 返回首页

新浪教育微信号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3012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88032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