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儿童遭猥亵 性教育要培养隐私观念

2017年08月20日 17:36 中青在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原标题:女童遭猥亵你们竟说“兄妹亲”不严重?性教育核心是培养隐私观念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

  8月18日下午,南京南站遭猥亵女童已经随父亲“有说有笑”地回家,此事件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儿童性侵这一话题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截至目前,依然有为数不少的人表示,“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这个家庭平时就这样,兄妹两个感情深,关系好”。这似乎传递出一个信息——如果出于亲密和爱,那么此类行为就可以被允许。

  无独有偶,此前网上有一段视频:父亲跟四五岁的女儿嬉戏,脱了孩子的裤子使劲亲屁股,尽管孩子在拒绝反抗,但父母依然一边拍照一边大笑,并把这段视频传上网络。当遭网友质疑时,母亲说,我们家的亲密互动方式就是这样,没有什么不妥。

  越多越多的父母日益关注“儿童性教育”这一话题,人们会思考:性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它会不会成为一种“鼓励”和“诱惑”,促发孩子更早地尝试性;我们该如何教孩子去保护自己不受侵犯……

  当我为父母们讲授“儿童性教育”课程时,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常常把“性教育”孤立起来看待,使它变得异常特殊甚至神秘,以致于让很多父母面对性话题时,感到不知所措。

  而在我看来,性教育的核心就是帮助幼儿、儿童、青少年建立自我边界,培养其隐私观念。自我边界的建立,不仅只在性教育中才会涉及到,事实上它存在于日常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

  自我边界建立的前提,是有能力对自体感加以确认,比如“我知道我已经饱了,我知道我足够温暖,我知道这件事我可以胜任,我知道我很高兴/不高兴”等等,即明白、确认自己身体的感觉,明确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感受,继而明确自己与环境(这里的环境不仅指物理环境,也包括人与人互动的感受)之间的距离;进而具备拒绝他人靠近自己的能力,具备维护私有边界的能力。

  可是,在很多家庭的教育中,孩子的此类能力常常在不经意中遭受侵蚀乃至削弱,比如,孩子明明已经不想吃了,可是父母仍旧凭借经验认为其不够饱足,继续喂饭。又比如,有些父母并不觉得给孩子穿开裆裤有何不妥,即便我一再强调不要给孩子穿开裆裤时,仍有家长心存疑惑,总以为在自己家里穿穿开裆裤,影响不大。类似这样的生活点滴,都在慢慢地消融着孩子与外界环境(外物)间的距离。给隐私观念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之所以要给孩子穿上衣服,遮住隐私部位,就是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的身体与外界是有距离的。这是一个感受层面的体验,不需要也不应该等到孩子长大以后,再用言词去教导。无论是针对孩子还是成人,我们的行为举止,态度语气,都会比说教和词藻更能起作用,因为前者更直接有效地带来感受层面的体验。

  另一类家庭教育模式是:父母的意见是不容质疑和拒绝的。比如开篇提及的第二个视频案例中,孩子在说“不”,在用各种方式传递信息,告诉父母她不喜欢这个游戏,而父母并没有因此停下来。这可能就会形成一种伤害——不仅是对自体感受的削弱,同时也在打击削弱孩子说“不”的能力。

  在很多儿童性侵犯的案例中,孩子遭受侵犯时不敢说“不”。这一点固然与侵犯行为所带来的恐惧有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很大程度上也折射出其日常教养模式中存在着某些弊端:很可能其家庭教养过程里,孩子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成功地说过:“不! ”

  更有甚者,在某些家庭教养环境中,父母会针对孩子的拒绝去惩罚孩子。此类互动模式,就不仅没有养成孩子拒绝他人的能力,同时还丢失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孩子的感受往往是:父母不愿意了解“我的感受和意愿”;“我”会因为表达自我意愿而遭受惩罚。其隐患是,孩子在其日后的生活互动中,内心深处的固定模式是:没有人会在意我的感受,我不能有自己的感受,我会因为自我感受的表达而遭受惩罚。

  此类观念的内化,即深植内心的非理性观念,往往就为性侵犯留下了可乘之机——孩子(甚至成人)往往缺乏必要的能力去拒绝侵犯。

  所以说,性教育从来都不是独立于家庭教育之外的神秘内容。它必然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根本上它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并不特殊,也不神秘。

  让孩子的未来可以远离性侵犯,我们需要正视性教育这一议题。 

责任编辑:阿笛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教育官方微博 返回首页

新浪教育微信号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7025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100136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