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高校优势深度参与扶贫
加强对口帮扶。强化省内 75 所公办高校对口帮扶 88 个贫困县,确保帮扶落实落地。发挥高校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结合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围绕城乡规划、行业规划、道路规划、民居设计、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社会安全治理等领域,提供战略咨询、规划编制、专题研究、法律服务、国际支持等形式多样的智力帮扶,为当地党委政府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依托高校专业优势,组织开展行政领导干部、行业人才、技术技能人才专题培训,帮助贫困地区干部加强执政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增强业务素养。
助推特色产业发展。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和科技优势,帮助贫困地区加强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动员专家教授、科技服务团、博士服务团等专业力量,深入贫困一线,找准高校科研项目与当地资源、区位优势的结合点,动员企业、校友等多方力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并产业化,帮助贫困地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民族特色、民间文化、地方特产等资源,培育发展乡村旅游、民族文化用品、民间传统技艺等特色产业。助推贫困地区种养业、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升级,提高产品档次,提升产品附加值。鼓励高校特别是涉“三农”高校助力贫困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新型业态等方面提供支持。通过提供信息服务、支持搭建电商平台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拓展产品市场,打造品牌产品。
继续实施高校招生倾斜政策。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施国家、地方、高校三个专项招生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和农村学生招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提高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比例,增加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
集聚教育脱贫力量
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树立现代文明理念,倡导积极的现代生活方式,改变落后风俗习惯。引导贫困地区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注重扶贫先扶智,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积极脱贫的意识,构建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教育脱贫大格局。
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在县域内实施城区优质幼儿园对口帮扶乡镇中心幼儿园。在市域范围内实施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义务教育学校。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优质普通高中对口帮扶贫困县普通高中。争取东部地区结对帮扶我省中职学校。继续推进省内高校对口帮扶贫困县。
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对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据库,建设学龄人口就学和资助状况数据库,加强动态跟踪,为保证贫困人口应学在学、应助在助提供技术支撑。支持贫困地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实现“三通两平台”。落实专项行动计划,着力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及远程教育模式,结合“宽带中国”战略、“光网四川”等重大项目,全力推进贫困地区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范围。
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支持教育基金等组织参与教育脱贫工作。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支持县(市、区)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发展。组织志愿者到贫困地区开展扶贫支教、技能培训和宣传教育等工作。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