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晓东:低龄化留学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矛盾

2017年11月30日 15:50 新浪教育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11月27日,新浪2017中国教育盛典国际教育峰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峰会由新浪教育主办、博辞广告协办,主题为“智建国际教育生态圈”,来自国际教育行业的20多位顶级从业者共同探讨了当代国际教育方法论。

  低龄留学火爆,中国家庭应该如何规划国际教育之路?随之,中国留学生群体成为世界最大,不断发展健全的国内留学服务如何共生共赢?而宏观层面,新民促法发布,国际教育行业如何度过洗牌阶段?

中旭天下教育集团总裁、中国STEM教育协作联盟创始人 邹晓东中旭天下教育集团总裁、中国STEM教育协作联盟创始人 邹晓东

  以下是本次活动的访谈实录:

  主持人:非常开心各位参加我们的教育高峰论坛,非常荣幸能够跟各位教育领域的翘楚坐在一起,我也是作为学生家长跟各位交流。今天也会有线上的沟通交流分享,为何说国际教育低龄化是中国教育的一种进步?大家都有什么样的观点?

  邹晓东:谢谢主持人!我是来自中旭天下教育集团邹晓东。首先定义一下“低龄化”的问题,今天谈低龄化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出国留学,这个问题的发生反映了我们当前在教育方面的社会矛盾,可以归纳为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迫切的需求与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

  优质教育不一定就是指国际教育,可不可以这样来理解?关于低龄化的问题我们也关注到,从2004年到2014年,今天出国留学人数迅速增长,并且基础教育阶段占比迅速提高,它从三方面反映了,刚才讲的矛盾问题。

  第一,从需求端的角度来看,由于社会环境、新一代的父母等等,还有教育机制体制改革还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使得有更多的家长和家庭选择让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选择出国留学,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状况,这也反映了教育多元化、教育国际化,以及构建共同体底下的一种必然,它代表趋势性是自然的。

  第二,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国际教育作为可选择的所谓优质教育资源之一,在中国发展很不充分,不完全统计在27万所中小学中,真正的国际学校还有高中国际部加在一起700所左右,27万所中是很小的占比,因此它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在供给不充分的情况下,更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这也是供给侧面临的问题。

  同时还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发展不均衡。从以上可提供国际教育的机构来看,比较多集中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地区,即便是在经济已经比较发达社会比较发达的像杭州、苏州,苏州还好一点,深圳、成都、西安这些地区,实际上国际课程好的国际学校可选择是不多的。

  很多家长在考虑,与其把孩子送到北京上海送到本土学校还不如把孩子直接送到国外去,这种情况很多,赛尔也做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直接在国外收购校区,这方面我们也探索更多提供国际教育资源的解决之道,这是第二个问题,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实际上我们现在讲的国际教育也是国际教育的考试教育。我们讲两个孩子都在走这条道路,尤其老大,虽然他躲过了中国高考,还得去考SAT、还得去考托福,仍然面临人生中这个年龄段必须面临的挑战。这个意义上来讲,家长真的不必太过焦虑,人生当中有些事情、有些挑战他是必须经历的,只有经过这个过程,孩子才能真正成长,在这些问题上我们真的不必过于焦虑。

  同时,大家还要注意到,请大家注意到,实际上东西方的教育在21世纪呈现交融融合的态势。比如英国有几万所中小学采纳了上海的数学课程,为中小学实施数学教育,我们大量引进我们的IP课程、AP课程等等,东西方多种方式多种载体教育交融的方式。我预测未来,在中国家庭的家门口举办,具有国际水平的学校,会成为提供国际教育新的一种方式。而且家长们我们也注意到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的压力、博弈,很焦虑,让孩子很充分的接受国际教育,同时家长也越来越理性。

  在十几年前,我当时有一批朋友,虽然孩子出生在美国,但孩子小学阶段要送回祖国接受小学阶段语言的学习、中文的学习等等,初中以后再回去,家长也越来越理性了。我个人非常同意校长的观点,孩子最好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以后再选择出国留学好一些。两个原因:一是从生理成熟上这样更放心一些;二我们毕竟是中国人有中国心,我们有中国文化,如果不在这个阶段扎好自己的中国文化之根,太早选择出国留学,最后他会找不到自己的文化溯源,找不到自己根本的心灵所在,我们还是要培养自己的下一代。

  我个人观点高中以后选择出国留学,也许是更合适的一种方式,供大家参考。

  主持人:大家也听到很多在讲,包括程总,邹总都在建立STEM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以前中国不这样学习,不会这样去做,但现在西方教育模式也在进入中国。很多家庭觉得出不出国不重要,低龄高龄出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接受先进的教育方式,这是我们探讨的话题。很多话题大家都想去探讨,你们都是教育领域的前沿,但时间有限,这个问题针对邹总和程校长两位提问一下,刚才我提到STEM,虽然我是非常肤浅表面理解,但给我非常有触动。有家长考虑这样的教育模式,有提问在中国如何做STEM教育?这又如何与国际教育接轨衔接?两位对这个领域比较了解,请两位给我们分享一下。

  邹晓东: 谢谢主持人,程校长的分享我非常赞同,2017年堪称中国STEM元年,这一年国家层面到各个省市层面,包括学术界还有一系列学校管理者教师等等,都对STEM有前所未有的讨论。并且从国家政策层面上进入省市阶段,我掌握的数据不少于10个省市在发展本省的STEM学校。像在上海地区已经都城市教研员了,整个城市在推广STEM教育。

  之所以有这样爆发性的增长,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从1986年美国国家委员会受国会委托,如何使学生全球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国家委员会提出发展STEM教育。从本科层次渗透到基础教育层次,很多超市可以看到STEM专柜,幼儿阶段看到STEM学习等等。30多年美国国家竞争力来看,也证实了这种教育方式的成功性,因此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研究、学习和思考,这跟我们国家推动的中考、高考教育机制改革,也有这个时刻的吻合性,引发大家的高度关注,这是第一个它的公众性的特征。

  第二点,我个人认为STEM教育模式,与传统学校学科学习方式形成了非常好的互动、补充和联动的方式。我把STEM归纳为四个特点我叫一、二、三、四。第一,PGM基于解决问题的核心;第二形和质的结合、融合,并且侧重于行;第三,三种学习方法,项目合作法、广义的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符合东方文化的。第四,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合作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这一二三四是与传统学科课程的差异,并且符学生通过实践通过做中学学习认知能力的成长特点,因此受到大家普遍认同和关注。这是在中国非常重视教育特别重视学科教育的国度,是特别值得我们研究的。这绝不是颠覆传统学科学习,因为传统学科学习是人类几千年来文明的结晶,通过学科深化细化以后,方便后来者的学习。人工智能会形成更多的互动方式,它和STEM学习会产生更多互动的方式,这是对我们新的其实。

  在中国大家都在推STEM学习方式,但有三个方面的困难:一是没有标准,似乎搞个实践课程就叫STEM了,不是,至少不完全是;第二,传统师资以学科为背景的,全科师资非常稀缺,全科教育培养在各大师范院校展开了,这对支持未来跨学科教育,支持未来学校教育会起到重要的人才支撑;第三,课程。现在大家一说起STEM仿佛是机器人、无人机、3D,重装备、大投入、高精尖,是这样的吗?如果条件允许我认为是可以的,像这些机器人课程都是典型的STEM课程,实际上一片叶子,也可以讲4G,一张纸也可以讲飞行。基于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特点,可以有不同方式实现STEM教育。

  更重要的是,我认为在STEM这样一个浪潮当中,我们要进一步反思两个问题:第一,避免和传统教育颠覆式的发展,特别是要避免技术至上主义而淡化了人文传统教育,我们提出ASTEM,就是往人文教育,人文引领的学科融合性学科教育,可能是我们今天在学习美国做法时,中国STEM教育要更加关注的。人文引领的学科融合性科学教育这是最重要的。我们科技发展,更好的成为人,人与自然更加统一发展,否则可能把人引入新的黑暗时代。

  我们在大力推动STEM的同时,还要更大声地说我们要发展人文教育,更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以此为引领发展跨学科教育。很高兴告诉大家,围绕这三方面关注和困惑我们在做几件事情:

  第一在华东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分数线,专业设置)投资建设了华师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依托华东大学我们从标准规范研究及课堂维度上进行学术建议。今年春节前已经在上海地区上海市教委领导下,制定了上海地区STEM教育标准,这项工作还会继续推向其它地区。

  第二,全国公益培训科学教师。把这批科学教师培养成具有跨学科授课能力的、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课堂组织新型的未来师资。

  第三,我们自己投资建立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建设成为典型的STEM学校。

  通过这些探索尝试,能为我们国家这个领域的探索创新有所贡献。

责任编辑:耿祥森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教育官方微博 返回首页

新浪教育微信号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7029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100140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