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年轻人必知的职业规划三大误区

2017年12月07日 06:30 青年参考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图片来源 CFP图片来源 CFP

  近日,应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就业办公室的邀请,我成为北大首批“心手计划”学生职业规划导师。利用周末时间,我回到北大校园和学弟学妹们见面,就职业定位、人生规划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校园环境变化很大,但身处校园内的年轻人的困惑,较之10年前,其实变化并不大。虽然比起当年“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我,现在的学生眼界开阔很多,也更加懂得“未雨绸缪”的道理,但许多对人生规划、职业发展的基本问题,是相似的。

  在和学弟学妹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家普遍存在三种职业规划乃至人生规划的误区。

  误区1:“我希望正确地认识自己”

  交流中,我发现,超过90%的学弟学妹们提到,自己并不知道“真正想要什么”。即便是已经直博读到第二年的学霸,对毕业后要从事什么工作、人生未来的取舍等问题,依旧非常含糊。

  “不知道自己该要些什么”,其实没啥不好意思的。

  一个长期处于象牙塔内、只对社会进行有限接触的学生,对人生、未来没有想法,是再正常不过的。

  但当学弟学妹们说出“我希望首先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时,我却觉得很有问题。这个论述本身没有毛病,但这是一句会困住你很久的“正确的废话”。

  试想从今天起,大家每天在宿舍里起床后给自己树立目标,花更多时间思考、认识自己,那么坚持一年后,就真的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吗?

  答案是否定的。

  认识自我不能靠空想来完成。它需要一个人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走出宿舍和校门,去不断尝试,不断试错,不断否定自己的上一个想法,调整和优化下一次尝试。

  换言之,只有在“选择-实践-否定-再选择”的循环里,人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比如有同学觉得自己是个“安贫乐道”的人,结果回老家某单位实习,对着报纸坐了两天清闲的办公室就崩溃了。这说明他其实是一个“既需要实现自我价值,也希望能保有一定精神世界”的人,而不是简单地“闲着”“呆着”就够了。

  实践试错之外,认识自己还有另一条被忽略的途径,就是扩大信息面。

  此次重回母校,虽然我感觉校园环境对比10年前变化极大,但和我在国外学习过的校园相比,仍然感到我们的学校在信息、人脉的流通性上相对“封闭”,大家只能靠自己出去找实习、做兼职来积累对社会的有限认知。由于产学研未能达到真正的一体化,同学们在校园里学到的东西,和行业中正在翻天覆地发生的变化,有极大的鸿沟。

  可能在行业内的一家小公司,最底层的员工都知道行业内的重大事件,高等学府的博士生却未必知晓。

  如果一个学生不去主动获取信息、教授也不主动提及行业动态,那么一个小公司的底层员工,离职后可以在面试中侃侃而谈;而名校毕业生,就算怀着高深的技术知识,却完全不接地气,在竞争中反而不具备优势。

  其实,在这个时代,信息是非常容易获取的。哪怕只订阅两个行业相关的公众号,天天被动地等着被推送文章,也足以了解行业大事了。

  如果一个学生能主动关心行业大事、社会大事,只需半年左右,量变就能产生质变。而当你见识到足够广博的东西后,就会不禁联想到自己:我也想像某某那样,走一条这样那样的路。

  误区2:我最希望知道我想要什么

  人生中,那些你最希望得到的东西,并不是依靠愿望来得到的,而是依靠一次又一次艰难的取舍和放弃来证明的。也就是说:你是否愿意为了某个目标,放弃其他也很重要的东西。

  当你说“我想从事咨询行业”或“金融领域”的时候,你是否爱这个职业、宁愿放弃闲暇陪家人的时间,甚至愿意去做行业中某些岗位最基础不过的杂活儿?

  如果不愿意,那么就要深入挖掘下去:既然我不愿意放弃其他那些,那么我究竟是看重这份工作中的什么?是看重它光鲜的光环,还是看重这份工作带来的收入?还是因为身边的人都说“金融不错”,于是跟风也想做?

  一步步深挖下去,多自问“愿意放弃什么来得到这个机会”,会帮你更好地明白自己的所求。

  误区3:第一份工作很重要,我很害怕自己会选错

  100个学生里,99个都会这样想。

  这倒让我想起一个例子。

  出于兴趣,我研究过日本现象级偶像团体AKB48,也看了不少相关的视频。被誉为AKB之魂的AKB48队长高桥南要退役,于是和团队创始人秋元康一起吃饭。

  秋元康那时已经是著名创意大师、策划大神了。吃饭时他问高桥南:“你退役后打算干什么去呀?”

  高桥南犹犹豫豫地回答还没想好,说自己今后可能拍电视,可能出单曲,可能转型,但无论做什么都怕选错。

  于是秋元康“安慰”她:“没关系啊!反正南子你一定会选错的!”

  高桥南大呼:“这叫什么话!”

  秋元康说:“总怕选错的人就迟迟不会选择,所以还不如一开始就假设自己会选错,然后努力把做错的选择,一点一点变好。”

  年轻的时候大家都怕选错。大部分情况下是选了A,就得放弃B;去干B,就不能再从事A。

  但如果因为怕选错,瞻前顾后想来想去,迟迟不付诸行动,往往结果为0。还不如先选个错的,至少行动起来了,哪怕只得到了40分结果,也比0分强。

  从我自己10多年的职业阅历来看,身边绝大部分人关于第一份工作的选择,都有机缘巧合的意味。可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努力,即便当初随便一选,10年后也能做出不小的成就。

  至于当初自以为“深思熟虑 ”做出选择的,比如我自己,第一份工作做了3年后,我还是“跳槽”转型了。那么,我的第一份工作究竟是选对了还是选错了?

  如果说选对了,按理说就不必转型;可如果说选错了,第一份工作却塑造了我的社会价值观,之后10余年间我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都受到惠泽。

  交流中,几个同学都提到“第一份工作是基础,所以不敢选错”。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大部分人的职业经历往往和他们的第二份工作更相关。

  因为应聘第一份工作时,你还身处校园,眼界有限、人脉不多,只能处于“被工作选择”的状态,一旦工作了,总会感到这样那样的不合适;而第二份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主动地寻找和选择了,有了第一份工作积累的想法和认知,第二份工作更多地是一种“朝着正确方向的进一步探索”。

  正如秋元康所说,“反正你一定会选错”,就不要一边空想一边纠结了。

  ▋本文作者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曾任英国驻华大使馆官员,现供职于果壳网。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教育官方微博 返回首页

新浪教育微信号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7029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100140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