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同龄人抛弃不可怕 父母盲目焦虑更可怕

被同龄人抛弃不可怕 父母盲目焦虑更可怕
2018年04月20日 06:30 现代教育报

  原标题:《社评:家长焦虑比“被同龄人抛弃”更可怕》

  最近,一篇题为《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爆款热文火遍了家长们的朋友圈。

  作者用同龄人的“成功”与普通人的平凡对比,借此告诫人们:“不会再有匀速前进的同龄人,你要么一骑绝尘,要么被远远抛下。”随后,韩寒发微博批判此文,指责其贩卖焦虑,制造恐慌。众声喧哗,争议四起。不得不说的是,在围绕该文的争议之中,“被同龄人抛弃”一说触动了大家敏感的思维。

  中年人害怕“油腻”、青年人忧虑“佛系”——对于孩子来说,总是担心“输在起跑线上”的中国家长们,最操心的恐怕还真是被同龄人抛弃”。或者说,这不只是中国家长的焦虑。最近大热的印度电影《起跑线》,也是描画了焦虑情结的殊途同归。

  这种焦虑似乎与生俱来,又在商业裹挟之下变本加厉。在不少人的人生体验中,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简直就是最大的心理阴影。家长多半总喜欢念叨——隔壁老王家孩子长得好、学习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你怎么就这么平庸?这个时候,如果商业培训机构再来添把火,比如胡乱鼓吹“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却还在观望”“暑假是用来超越的,不是用来玩耍的”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就更是屁股坐不住了。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链:父母可以苛责孩子,盲目攀比“别人家的”;但是,孩子是绝对不能反驳父母的,比如“王思聪的爸爸”。

  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式封建教条中走过来的中国家长们,是最容易被比较式的教育焦虑侵袭得体无完肤的。中国教育学会此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生1.8亿人,中小学课外辅导学生超过1.37亿人次,中小学辅导机构市场规模已超8000亿元。这样的数字和比率,即便放在日韩或新加坡来说,也是够触目惊心的。家长们的阅读率并不高,逼着孩子读书的执念却高得不得了,说白了,不过是焦虑使然。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家长们的教育焦虑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一方面,“三期叠加”的社会,不仅经济面临转型的阵痛,社会心理亦会面临各种现实的壁垒。当人生出彩的概率过度依仗教育分化之时,家长们各种急功近利的比较心自然就炽盛起来。另一方面,传统型家长还没有胜任好父母的时代角色。有些父母总喜欢把自己未竟的梦想横加在孩子头上,却偏偏忘了——孩子能继承你的血统,却不该继承你的理想。此外,“军备竞赛”“阶层竞争”“学历崇拜”“鄙视链”……在低俗成功学的洗脑与蛊惑之下,教育的幸福观也在被异化、被扭曲。

  人生不是一场相同向度的马拉松,各有各活法,各有各精彩。家长的焦虑,有一部分来自客观社会的倒逼,仍有一部分来自不切实际的攀比。其实,不仅孩子不会“被同龄人抛弃”,年长的我们亦不可能“被同龄人抛弃”。我们在不同的路上,我们看不同的风景,一个向左,一个往右,究竟是谁“抛弃”了谁呢?至于名利物欲的成功,固然叫人艳羡或者骄矜,但浩荡时代之所以滚滚向前,靠得更多的还是平凡如你我的普通人。

  人为制造和放大的教育焦虑,有的只是一种生意、有的或是一种说辞,为孩子的终身幸福计,家长当有定力、懂辨别。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孩子成长的危害而言,家长的过度焦虑远甚于“被同龄人抛弃”。因为焦虑之下,容易揠苗助长,更容易迷失方向。

  这是一个坐享难成、奋斗得福的新时代。我们披星戴月、我们筚路蓝缕,但实在没必要苦大仇深,更没必要忧虑成疾。不妨给孩子一个诗意的勉励:这世间,只要你不抛弃自己,便没有人能抛弃得了你。

  责任编辑:张佳睿 实习生:李心卓

新浪教育官方微博 返回首页
新浪教育微信号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