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小视频负能量 删掉手机里APP只是第一步

规避小视频负能量 删掉手机里APP只是第一步
2018年04月20日 06:30 现代教育报

  原标题:网络小视频盛行 如何规避负能量 

  ■话题

  近日,央视新闻曝光某些短视频、直播平台的热门视频里,频繁出现未成年人禁忌视频。

  北京一位班主任曾在班级群里明确规定:“请家长监督孩子,卸载并删除手机里的两款短视频APP。”赢得一众家长的点赞。

  记者采访了解到,关注视频平台的孩子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低龄化。一些家长表示,自己一岁多的孩子甚至还不会说话,但已经知道如何点开视频平台,看动物视频;也有家长表示会和上初中的孩子一起观看好玩的视频,不阻挡孩子玩儿,但比较担心一些视频没有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一味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

  直播平台和短视频日趋流行,如何让它们对孩子的成长发挥健康的作用?父母如何做才能让孩子少受不当视频的影响?

  ■解析

  不当视频给孩子带来的六种危害

  1。网络暴力的侵害

  一些孩子拍摄的搞笑视频下面,可看到弹幕评论全是大人的恶意中伤和调侃,将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

  2。把炫富当真理

  在很多短视频平台中,最常见的一些炫富视频,对孩子的价值观养成很不利。他们会将个例当普遍,将攀比炫富当成了人生追求,并奉为真理。

  3。将虐待动物当趣事

  关于宠物的视频很多,有些人不惜发布一些虐待动物的视频,获得更多的关注。

  4。认为“少女妈妈”是时尚

  一些年仅15至16岁的孩子们在网络平台上“秀恩爱”“晒娃”来博关注。她们在镜头前宣称“读书没有用”“人生应该随心所欲”……这将会误导很多孩子!

  5。过度关注外在

  很多人在抖音上展示的是“颜值”。这很容易给未成年人造成幻象:长得漂亮好看就行!他们容易迷失自己,过分关注外貌。

  6。过度沉溺,让孩子们失去思考力

  一些孩子刷视频段子,能在不知不觉中耗费好几个小时。孩子一旦沉溺于此之后,会导致无法长时间地集中精神,缺乏专注力和思考力。

  ■支招

  新的传播技术和趋势兴起需要多角度管理以规避负作用

  特邀观察员:王四新(中国传媒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网络法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直播平台和短视频正在兴起,有人说它们是互联网发展的下一个风口。确实有一定道理,因为它是比较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也具有社交的能力,也具有自我身份构建和展示自我的功效。这是网络带宽的传输速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必然会出现的一种传播现象。所以,对这种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趋势,是阻挡和封杀不了的。怎么样避免其中的负面影响呢?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

  从国家来讲,肯定要构建完备的规则和规范体系,告诉平台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的传播规范要求,及时对平台上的有害内容进行监管,及时处罚违规违纪的从业人员和平台,切实来确保未成年人有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平台自身做一些必要的预判,要利用数据和人工审核,加强过滤。从社会角度讲,每一位网友都对净化空间负有职责。在制作传播这些小视频时或参与直播活动时,要注意语言文明、行为举止合乎法律规范等要求。

  家长积极引导培养孩子媒介素养和网络素养

  特邀观察员:陈昌凤(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第一,短视频对孩子不只是造成伤害,它也有正面的或更多元的功能,比如与其他媒体一样,有利于社会学习、知识学习,可以作为家长或同伴缺失的代陪伴物等等。

  第二,短视频多数是用户自生产的产物,孩子们也可能学会自生产媒体,从而学会表达和利用媒介。

  第三,孩子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能接触到社会流行的事物,这有助于他们对社会的多元认知。但是,正如曾经的电视、游戏等带来的诸如沉迷、分散注意力、无法辨析和判断利害等问题,短视频确实会带来很多危害,尤其是它比过去的任何一种媒体更易得(便携、碎片时间即可消费)、更无专业人士把关。

  所以,需要家长和老师自身有充分的媒介素养、网络素养,不断学习并教导孩子;需要将网络素养作为一种知识和习惯养成来教育;需要网络平台区分出儿童宜与不宜的产品(如加标识、加年龄识别和准入机制);需要相关部门在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保护方面,有相关的规则。

  父母需要先反省并建立良好的家庭文化

  特邀观察员:刘秀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教研究所所长)在这一场视频热中,对于孩子的伤害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孩子沉溺于某些不良短视频,影响了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如果家庭中有了这样的孩子,需要反省的是父母,是否给孩子树立了好的榜样。父母还应当创建良好的家庭文化,让亲子阅读、共享电影、走进大自然等成为家庭业余生活的内容。

  另一方是一些父母为了博眼球,发跟孩子相关的一些恶趣味的视频。这种行为可以说是父母直接伤害了孩子。这种伤害可能是生理上的,比如让孩子做某些动作致孩子受伤;也可能是心理上的,比如给孩子制造惊吓等等。

  曾有一篇文章,讲的是美国马里兰州的马丁与海瑟夫妇,经常把捉弄孩子的视频放到网上。年纪最小的科迪被捉弄得最多。他们的行为引发网友众怒。应1.9万名网友签名要求,美国儿童服务中心启动了对这对夫妇的调查。最终,这对夫妇被剥夺了对科迪的监护权。

  也许对于中国人来说,剥夺家长的监护权还很遥远,但是家长需要知道这种法律的指向,不要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想怎样就怎样。同时,要更多的人知道,不良现象的改变有赖于每个人的努力,而不是只等社会做出反应。

  良好亲子关系是避免沉迷网络的基础

  特邀观察员:钱红林(北京市爱加倍关爱家庭促进中心的创始人)鹿永建(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回应社会呼声,监管部门最近果断出手,履行政府监督管理职责。与此同时,为人父母者也当负起责任,而非仅仅呼吁、批评、焦虑。

  我仅从亲子关系建造这个角度给为人父母者提出建议。

  未成年人在网络社区上瘾甚至不能自拔,在复杂的表像背后是他们内心深处对于亲密关系、价值感、兴奋点和专注力的错位满足。

  每个人心灵中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空洞,唯有亲密关系及所带来的价值感才能填充。究竟何种关系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人对于有深度、可持续的亲密关系的需求?那就是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既给未成年人在复杂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提供健康成长的免疫力,又为亲子双方的人生分泌出令人心醉的“生命多巴胺”。

  以我多年的研究和人生经验断言,有这样的免疫力,未成年人即使偶然上快手和抖音,也很难沉迷其中;有真实健康、触手可及的“生命多巴胺”,也就不会在半真半幻的网络社区中寻求替代品。因此可以说,父母营造健康优质的亲子关系,再加上适当的提醒和引导,是避免未成年人沉迷网游和网络社区的基础工程。

  如何营造健康的亲子关系呢?

  要把这种优质亲子关系作为人生重要目的之一予以高度重视,与生存、健康、发展和意义感并列。努力学习并不断操练,而且应当在家庭帮助家庭的社群关系中进行。最后,要对建造亲密的亲子关系的难度有心理准备,愿意为之付出持续的努力。真实的亲子一定既有美好风光也有乏味和冲突,唯有初心不改,努力坚持,亲子关系才能螺旋上升、渐趋佳境。

  责任编辑:张佳睿 实习生:李心卓

新浪教育官方微博 返回首页
新浪教育微信号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