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抢“理工科”是警示“文科生不行”

热抢“理工科”是警示“文科生不行”
2018年05月21日 07:32 红网

  李云勇 时评作者

  5月16日,直辖市天津加入“抢人大战”,不到一天,30万人申请入津。(5月18日《北京晚报》)5月18日,南京发布人才新政,诚邀四海英才加盟。(5月18日澎湃新闻)

  又是一个毕业季,各个城市毫无意外再次掀起了“抢人大战”,在“人才就是发展力”的今天,城市对人才的重视一日高过一日。然而,细观各个城市开出的人才需求,基本都是以理工科为主的人才,要文科毕业生的寥寥无几。文科生的竞争力为何如此之低?

  冷待文科生,热宠“理工科”,真还怨不得各个城市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有问题绕道走,那种拈轻怕重的发展思路不行了,中国进入攻坚阶段,问题积聚,矛盾多发,必须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发展得越好,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越大,也越顺利。理工科人才在这方面有先天优势,比如一个好的创新项目就可能带动一个产业链,创造巨大的就业、创效等效应,而文科生一般来说属于“烧钱族”,可能数年甚至数十年都无法直接创效,两相对比,城市看重“理工科”也就自然而然了。

  估计文科生百分之百会反对,我们文科生也可以创造好价值。应当承认,这是事实,但是,比较而言,文科生创效却是大范围内的小概率事件,不足挂齿。文科生不会轻易认输,问题是事实很打脸。笔者毕业设计搞了三个多月,要画一张0号图纸,数十张1号至4号的图纸,近100页的设计。我们每天累得够呛,不是在设计、画图,就是走在设计、画图的路上,而那些文科毕业生早就玩得不亦乐乎,比如经常打打篮球。6月初答辩完,月底离校,毕业前一天,老师还要我们修改图纸,简直让人崩溃,有几个文科生会如此受苦受难?应当承认一个现实:机遇总是垂青勤奋人,付出越多,收获越多,缺少受苦受难体会的文科生,机遇少一些,有啥好说的?

  文理分科是社会分工的需要,文科生少点机遇,也算大体正常。问题是“理工科”能干好文科活,文科生却无法干理工活,而且,“理工科”还敢于竞抢文科的传统强项。某知名大企业,现任三个大秘书全是“理工科”(原始学历),近三十年来,“理工科”占据80%以上强。某人学医(“理工科”),文章很受器重,靠笔写成了政府部门办公室副主任,他告诉我,这非个例。文科要看懂看进企业等专业知识难,“理工科”自学文科知识上手却很快。总之,缺少良好的数理知识,制约了文科生的机遇。

  文科生往往看不到自己跟“理工科”的这个差距。理工学得好,文科未必差。理科生习惯于反推,检查自己的论证等是否严密,比较谦虚。文科则习惯同行相轻,瞧不起别人。“理工科”觉得自己文章不好,就会争取语句通顺流畅,让老师尽量少扣分,写好文字让老师给点印象分。文科生则很骄傲,比如“副教授”当“教授”,“陈小武”和“陈小伍”在同一文章中出现,至于反转新闻等自砸牌子,则是频频上演。这样低级的错误,文科生却敢在全国人民面前轻易出丑,对“理工科”来说则是不可想象。

  拜读国外法学名家事迹,很多法学家同时有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等多个头衔,他们可以在文理之间转换自如,让人叹服。真怨不得社会冷待文科生,文科生不但缺少必要的数理、严谨等知识,还缺乏吃苦等精神,缺少的东西多了点,借用一句时髦的话:“中国文科生不行”。热抢“理工科”,“文科”当反思:连自己的优势阵地都守不住,“文科生”需要痛定思痛,比如至少要像“理工科”一样吃苦,在人才市场上才有可能迎来苦尽甘来的美好明天。

责任编辑:王颖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