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就业蓝皮书发布 大学毕业生平均起薪4317元

2018年就业蓝皮书发布 大学毕业生平均起薪4317元
2018年06月11日 16:30 新浪教育

  2018年6月11日,麦可思研究院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暨十周年研讨会”。

  本报告基于麦可思公司2018年度的大学毕业生跟踪数据而撰写,反映了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于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跟踪评价和公开发布。麦可思公司自2007年以来,每年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工作能力进行全国性研究,从2010年开始,连续九年对之前跟踪过的全国2006~2014届大学毕业生进行毕业三年后的职业发展跟踪,建立了2006~2017届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库。

  2018年就业蓝皮书的主要关注点如下:

  [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整体稳定 高职高专就业率首超本科]

  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1.9%)与2016届、2015届(分别为91.6%、91.7%)基本持平。其中,2017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6%,与2016届(91.8%)基本持平,近六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整体稳定。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1%,比2016届(91.5%)略高,近十年应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稳步上升,2017届高职高专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

  注意点: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稳定。2017届高职高专就业率首超同届本科。

  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77.1%)与2016届、2015届(分别为77.3%、77.4%)基本持平;“自主创业”的比例(2.9%)与2016届、2015届(均为3.0%)基本持平;“正在读研/读本”的比例(10。8%)略高于2016届、2015届(分别为10。3%、10.1%);“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的比例(3.4%)略低于2016届、2015届(分别为4.0%、3.9%)。

  注意点:大学毕业生去向未出现明显变化,深造比例略升。

  在2017届大学毕业生的未就业人群(7.2%)中,近半数还在继续找工作(3.4%)。其中,处于未就业状态的本科毕业生(7.0%)中“还在找工作”的为2.6%,“待定族”为1.7%(不求学不求职);处于未就业状态的高职高专毕业生(7.5%)中“还在找工作”的为4.3%,“待定族”为3.2%。

  注意点:未就业人群中近半数仍在求职。

  [应届毕业生起薪持续增长]

  2017届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为4317元。其中,本科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月收入为4774元,高职高专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月收入为3860元,均明显高于城镇居民2017年月均可支配收入(3033元)。

  注意点:2017届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月收入明显高于城镇居民2017年月均可支配收入。

  2008~2017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从2133元增长到4774元,增幅为124%。考虑到通货膨胀,在根据CPI(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进行调整后,2008~2017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从2133元增长到3914元,增幅为83%。

  2008~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从1647元增长到3860元,增幅为134%。在根据CPI进行调整后,2008~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从1647元增长到3164元,增幅为92%。

  注意点:剔除通货膨胀影响后,十年来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接近翻番。

  2014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即2017年时)平均月收入与其毕业时相比涨幅为82%。其中本科涨幅为87%,高职高专涨幅为76%。

  注意点:2014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相比毕业时增长87%,高职高专增长76%。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后薪资增长放缓。

  [就业绿牌专业与红牌专业]

  2018年本科就业绿牌专业包括: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其中,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连续三届都是绿牌专业。

  2018年高职高专就业绿牌专业包括:社会体育、市场营销、信息安全技术、软件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其中,市场营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连续三年都是绿牌专业。

  绿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注意点:本科的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高职高专的市场营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连续三届是绿牌专业。行业需求增长是造就绿牌专业的主要因素。

  2018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绘画、化学、美术学、音乐表演、法学、历史学。其中,美术学、音乐表演连续三届都是红牌专业。

  2018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专业包括:法律事务、汉语、食品营养与检测、初等教育、语文教育。其中,法律事务、语文教育连续三届都是红牌专业。

  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红绿牌专业反映的是全国总体情况,各省区、各高校情况可能会有差别。

  注意点:本科的美术学、音乐表演,高职高专的法律事务、语文教育连续三届是红牌专业。这与相关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有关。

  [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持续上升 北京、杭州就业满意度较高]

  2017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7%。其中,本科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8%,高职高专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5%。近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持续上升(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56%)。

  注意点:近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持续上升,共上升11个百分点。

  从不同城市来看,北京是“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就业满意度最高城市,杭州是新一线城市中就业满意度最高城市。

  注:这里统计的新一线城市选取了2018年新一线城市中就业数量最大的前10个城市,即成都、重庆、杭州、南京、宁波、苏州、天津、武汉、西安、郑州。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7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就业满意度是由就业的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就业现状进行主观判断,可能会受到薪资待遇、行业发展、职业发展空间、工作环境、工作压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也与毕业生自身经历和感受密切相关。

  注意点:一线城市中“北京”、新一线城市中“杭州”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高。

  [“北上广深”就业本科生三年后离开比例持续攀升 新一线城市对外省本科毕业生吸引力不断增强]

  城市“抢人大战”打得火热。从近五年数据来看,本科毕业生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28.2%下降到2017届的22.3%。除了应届毕业生之外,毕业半年后曾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本科生在三年后离开的比例从2012届的13.7%上升到了2014届的21.7%。

  注意点:“北上广深”对大学毕业生吸引力减弱。

  外省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更能体现城市吸引力。数据显示,涌入新一线城市就业的外省本科毕业生占比不断上升,2015~2017届的比例分别为28.2%、32.0%、35.6%,提升了7.4个百分点。其中,在杭州就业的近三届本科毕业生中外省人占比最高,为55.3%,其后为天津(54.4%),已高于广州的该比例(45.3%)。

  注意点:新一线城市对外省本科毕业生吸引力不断增强。

  注:外省大学生指家乡所在省份与就业城市所在省份不同的大学毕业生。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5~2017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中西部地区吸纳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 东北地区留人难]

  本科毕业生在东部地区(不含东北三省)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65.7%下降到了2017届的56.7%,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分别从2013届的32.4%上升到了2017届的39%。综合就业城市类型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地级及以下城市对毕业生的吸纳程度上升较为明显,毕业生就业于中西部地级及以下城市的比例从2013届的21。0%上升到了2017届的30.5%。

  注意点:中西部地区吸纳越来越多的毕业生。

  近三年东北区域经济体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持续垫底,2017届88.5%、2016届89.2%、2015届89.8%,比全国本科平均就业率(91.6%、91.8%、92.2%)分别低出3.1、2。6、2。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留人难。与全国本地生源的本地就业比例相比,2017届本科东北生源在本地就业的占比(46.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4.3%)27.6个百分点。

  注意点:东北地区留人难。

  [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吸纳更多大学毕业生]

  大学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54%上升为2017届的60%,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22%下降到2017届的18%,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11%下降到2017届的7%。

  注意点:这些变化反映出外企、国企招聘放缓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民营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撑凸显重要。

  2013~2017届大学毕业生在3000人以上大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23%下降到21%,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51%上升为55%。

  注意点:中小微企业雇用了超过一半的大学毕业生且比例持续上升。

  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52%上升为2017届的58%。

  注意点: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就业比例持续上升。

  [教育业、信息业与医疗业毕业生需求旺盛]

  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最多的行业类是“教育业”(就业比例为14.7%),且在“教育业”就业的本科生比例从2013届的10.0%上升到了2017届的14.7%,其中有六成左右集中在中小学教育机构。

  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最多的行业类是“建筑业”(12。5%),而就业比例增长最多的是教育业。进入“教育业”就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比例连续五届保持上升趋势,较2013届增长了2.8个百分点(2017届的就业比例为6.5%)。“教育业”中,就业于幼儿园与学前教育机构的占比上升较快,从2013届的25%上升到了2017届的33%。

  注意点:教育业对毕业生吸纳程度不断扩大。

  “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就业比例为10.3%)是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第二多的行业类,且毕业生在这类行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8.7%上升到了2017届的10.3%。

  “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就业比例为7.7%)是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第二多的行业类。毕业生在这类行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5。2%上升到了2017届的7。7%。

  注意点:“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等行业毕业生需求不断释放。

  [制造业需求减少 其中信息技术相关岗位占比增加]

  与2013届相比,2017届进入制造业相关行业就业的本科毕业生比例降低了6.6个百分点(2013届为25.8%,2017届为19.2%),高职高专毕业生比例降低了7.2个百分点(2013届为28.3%,2017届为21.1%)。制造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减少。

  另一方面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制造业中信息技术相关岗位占比增加,其中本科增加了4.3个百分点,高职高专增加了2.2个百分点。

  注意点:制造业毕业生需求减少,相关产业升级促使其中的信息技术相关岗位占比增加。

  [高等教育对农村生源毕业生的回报显著]

  2014届本科农村生源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为3643元,高于同期农民工月均收入(2864元);到了毕业三年后收入上的优势明显扩大,2014届本科农村生源毕业生三年后(即2017年时)月收入为6702元,与毕业半年后相比涨幅为84%,明显高于同期农民工(2017年月均收入3485元,与2014年相比涨幅为22%)。

  2014届高职高专农村生源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为3117元,略高于同期农民工月均收入;而到了毕业三年后收入上的优势明显扩大,2014届高职高专农村生源毕业生三年后(即2017年时)月收入为5552元,与毕业半年后相比涨幅为78%,明显高于同期农民工。

  注意点:高等教育对农村生源毕业生的回报显著,帮助农村大学生实现代际向上流动。

  [大学毕业生离职率近五年基本持平]

  201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3%。其中,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2017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为23%、42%。从近五届数据来看,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整体稳定。

  注意点:2017届大学毕业生离职率较五年前基本持平。95后大学生就业依然稳定。

  [近十年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比例明显上升]

  201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9%,其中,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3.8%)高于本科毕业生(1.9%)。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735.8万估算,2017届大学生中约有21。3万人选择了创业。与2008届(1.0%)相比,近十年增长了1.9个百分点。

  注意点:近十年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比例明显上升。

  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有2.9%的人自主创业(本科为2.0%,高职高专为3.8%),三年后有6.3%的人自主创业(本科为4.1%,高职高专为8.5%),可见毕业中期自主创业人群增长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有46.9%在三年后仍在继续创业。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有45.8%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

  注意点:三年内有超过半数的创业人群退出,创业失败的风险不容忽视。

  [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持续上升]

  2017届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2%,比2016届(90%)高2个百分点,比2015届(89%)高3个百分点。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呈现上升趋势。

  注意点: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呈现上升趋势。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自2009年首度发布以来,至2018年已是第十次年度报告,本年度报告已经为中国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级人力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各类高校、各企事业单位、各级各类学术研究机构以及广大的大学毕业生和高考生等参考使用。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