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际大学生类脑计算大赛总决赛拉开帷幕

2018年国际大学生类脑计算大赛总决赛拉开帷幕
2018年10月14日 09:50 新浪教育

  10月13日上午,2018年国际大学生类脑计算大赛在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罗姆楼顺利拉开了总决赛帷幕。到场的领导和嘉宾有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教授、清华大学类脑计算中心主任施路平教授、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赵燕来以及晋级总决赛的16支队伍的各个队员。大赛吸引了校内外慕名而来的各界人士,资深投资人和高科技公司将关注有创业潜力的参赛作品,并向有创新潜力的参赛队员抛出橄榄枝。

  秋高气爽,春华秋实,参赛队员们带着自信和笃定来到清华园,展示他们充满创意的参赛作品,并进行交流切磋。上午8:00,罗姆楼三层的会议厅便已经人声鼎沸,嘉宾、参赛队员们陆续地到场签到。

  上午9:00,总决赛开幕式正式开始。清华大学薛其坤副校长首先为总决赛致辞。薛校长代表主办方介绍了大赛举办的背景及目的,并对到场的嘉宾和参赛队员致以亲切的问候。薛校长用诙谐幽默而又富有深意的语言,表达了清华大学对于本次大赛寄予的期望以及信心。

  随后,孙茂松教授为大家带来题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从机器翻译到古诗生成》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基于LSTM的机器翻译与古诗生成,并阐述了自己对自然语言处理的思考。在报告中,孙教授首先梳理了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脉络,总结出其研究范式经过了从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到基于统计的经验主义的转变,但是当前纯粹基于统计的神经网络在处理复杂语义任务时力有不逮。孙教授指出通过神经网络学习高频次语言规则和在网络中加入常识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

  之后,施路平教授做了题为《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类脑计算》的学术报告,从why,what,how三个方面阐述类脑计算是实现人工通用智能的重要途经。施教授首先强调了当前的专用人工智能在解决数据充足、知识完整、静态、确定且单一的问题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处理小样本、非确定、动态和多系统复杂任务时捉襟见肘。在该背景下,施教授指出从脑科学寻求启发的类脑计算可能是提高人工智能通用性的有效手段,并且类脑计算和传统计算异构融合更能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加速人工通用智能的实现。

  本届大赛正式升格为国际大赛,规模进一步扩大,参赛作品的整体水平与去年相比有较大提升。希望类脑计算大赛能吸引广大有志于投身类脑计算研究的青年才俊,共同推动国家类脑研究的蓬勃发展。

  本届大赛路演环节评委老师从16支队伍中选出12队伍晋级第二天的答辩环节,晋级的队伍将角逐最高大奖。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