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期“京师中国传媒智库发布”在北师大举行

第21期“京师中国传媒智库发布”在北师大举行
2018年10月31日 14:13 新浪教育

  2018年10月30日晚7点,“京师中国传媒智库发布”第21期在北京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京师大厦举行,发布报告《舆情观察:现阶段职务犯罪的现状、特征与预防》。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及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主办。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书记郑伟主持,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教授发布,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张远煌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韩运荣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丁汉青教授作为互动专家出席发布活动。

  活动伊始,喻国明教授对该研究报告的总体情况和重要结论予以介绍。报告以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1日腐败犯罪规律与特点的过程数据与结果数据为基础,开展子课题专项“反腐传播对策体系”研究,发现与甄别腐败分子与评估腐败态势、识别和预警腐败风险以及预防腐败发生的方法、模型与技术措施。

  报告总结了职务犯罪的现状和特征。报告认为,职务犯罪的重点地区为东南沿海与东北地区,重点领域为工程建设,医疗和金融是多发行业;关于职务犯罪特征,主体特征方面,男性是主要犯罪群体,平均年龄46.9岁,60后是主犯,本科和大专人群比例最高,省部级和乡镇科级是重点人群;涉案组织特征方面,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是高发组织;行为特征方面,贪污罪和受贿罪是主体,上级领导和政府部门的公权力化身为主导;后果特征方面,涉案金额平均每案864.4万元;时间特征方面,春节和中秋等传统节日是犯罪高发期,春季是高发期;案发特征方面,以非共同犯罪为主,以上级机关督查和纪委移送为主;行为原因方面,婚外情和不良嗜好是诱因;犯罪潜伏期方面,平均发案潜伏期为8.7年,平均羁押时间为83.2天;刑罚适用方面,10-14年和5-9年是主要量刑。

  由此,报告提出了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建议:构建职务腐败案件“零容忍”的舆论氛围;明确媒体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重要作用;职务犯罪舆情监测的重要意义。

  介绍结束后,张远煌教授、韩运荣教授、丁汉青教授对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张教授认为,研究报告拓展了腐败犯罪研究的新视角。将本局限于犯罪学、刑法学、法学的话题延伸至舆情角度,在学科交叉角度上具有新意;其次,开辟了构建治理反腐的新路径。张教授说,如何降低社会公众对腐败的容忍度是关键问题。研究报告所倡导的构建“零容忍”的舆论氛围,抓住了根本;最后,报告所揭示的腐败的特征有助于引导反腐对策的进一步优化。如职务犯罪的行政级别主要是“省部级和乡镇科级”,整体呈“哑铃式”分布。这表明,在实践上,“老虎”“苍蝇”要一起打。前者政治生态影响比较大,有助于考验当局反腐的坚定程度,后者则加强了百姓反腐的“获得感”。

  韩运荣教授从社会公共管理决策的层面肯定了此项研究,认为报告和舆论学接壤,研究成果对官员形成震慑力,有利于公共资源分配,事关民心项背、社会稳定,意义十分重大。其客观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涉及到反腐方针调整的问题。同时,韩教授提出,“钱往哪里去,矛盾在哪里滋生。文化产业可能成为新的腐败的滋生地”,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丁汉青教授则对“职务犯罪”和“反腐”的概念界定表示了困惑,认为前者是法律概念,后者是政治伦理概念;另外,丁教授还建议,将媒体案例和司法案例做对比,更充分地发挥出数据的价值。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