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当小学生管? 别动不动找家长

大学生当小学生管? 别动不动找家长
2018年11月13日 06:40 中国青年报

  近日,深圳大学给学生家长邮寄成绩单一事让学生炸了锅,被称为上大学“最害怕的事”。据报道,这份备注名为“成绩单”的快递含有所有学期的成绩单、绩点换算说明、《致家长一封信》以及辅导员、班主任的联系方式。

  这操作也引起了网友“围观”,不少人站队表态:有的认为有必要且合理,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学习状况等,据笔者观察,持这一观点的以家长和专家居多。不过很多学生却表示不能接受,“侵犯隐私”“都不知道如何解释我为什么选修了《性健康》《金瓶梅》两门课”等。

  其实,给家长邮寄成绩单已不是什么新手段,此前早有不少先行者。不可否认的是,此举的初衷是好的,以此与家长共同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就在近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还再次强调并呼吁:所有高校教师要教育学生刻苦读书学习,要狠抓学生刻苦学习,解决好学生学习态度、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问题。各大高校已开始纷纷行动,想在大学“混日子”,难了。

  但此事之所以引起很多学生“反感”,一方面因为校方并未征求学生意见;另一方面是此举仿佛让大学生一夜回到中小学——以管理中小学的方式来管理大学生未免欠妥。大学生已是成年人,本处于逐步脱离父母,走向独立的重要阶段,应能对自己的成绩等事务负责了。

  面对成绩单,学校完全可以直接跟学生进行沟通,而非将结果直接甩给父母。

  另外,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有其他更为有效的方法,比如淘汰“水课”,取消“清考”,对学生进行“学业预警”,成绩不达标者可以进行降级等。而包邮成绩单,父母看到后免不了几番说教,但仅靠父母的说教来改变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说效果微乎其微。如果真想严抓本科教育,各大高校是时候该好好想想适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管理、教学方式了。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乡村婴幼儿早教亟须重视

  公益纪录片《娃儿》近日上线。该片通过对贫困乡村幼儿养育进行观察,展现了生命最初1000天在乡村中的成长,也折射出中国最普遍的乡村幼儿养育现状。在镜头下,我们可以看见城乡和代际之间差异化的教育理念,这也引发不少公众的关注和思考。

  每一个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但由于家庭物质水平、家人的受教育水平以及家庭教育缺位等因素,很多农村孩子多由留守在家的爷爷奶奶代为抚养,其中不少基本上处于“散养”状态。加之地缘等因素的影响,科学的育儿理念以及商业性的亲子机构很少能够真正沉入乡村,这些农村孩子的早期教育服务也较为落后。

  笔者认为,国家、政府、学校以及更多公益机构应多将目光聚焦于乡村教育,聚焦于早期婴幼儿的教育,将科学、先进的育儿理念以接地气的方式传播至乡村,以村幼儿园或村小为基地,对农村家长给予更多教育实践上的指导和服务。

  不当作家,学什么写作? 每位大学生都应掌握

  浙江农林大学“大学写作”课程近日正式开讲,共64个学时,占4学分。据报道,在这一课程中,该校中文系的3位老师会用学术热点和社会热点话题作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帮助学生提炼有价值的观点,写成文章。

  写作课,已是国内外不少高校的必修或选修课。很多人对此不太理解,甚至有人吐槽“又不是当作家,学什么写作?”

  但在如今“全民写作”的时代,写作中所凸显出的诸多问题也更为刺眼,复制粘贴、生搬硬套,空洞套路……曾有教授怒批大学生“逻辑差、不会写”,也曾有学生因写作问题让作业得了0分,还有媒体报道称与小学、初高中学生们的写作激情相比,大学生们显然差得不是一点点。为什么大学生的写作水平会退化?笔者认为,写作根植于生活中的阅读、观察所产生的思考。但在如今快节奏、浅阅读、重视频的时代,很多人疏于阅读,也疏于思考,写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等在写论文或发朋友圈需要写些什么的时候,只能东拼西凑,文不成章,直至抄袭。

  更何况,大学中的写作课多为非文学写作,偏向逻辑性、说理性的学术写作。对学生而言,一则实用,二则是一种思维上的表达训练,从而倒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从一定程度上讲,写作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大学生成绩单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