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热情迎接教育创新 中国教育在前行

用热情迎接教育创新 中国教育在前行
2018年11月16日 10:08 新浪教育

  日前,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帷幕。

  在为期四天的时间里,教博会先后举办了12场特别活动,41场主题论坛,125场沙龙,400场工作坊。这些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聚焦热点、参与性强、互动性高,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现了国内外教育界在改革与创新道路上的思考与探索。

  这里有教育的过去,也有教育的未来;有传统文化,也有现代科技;有教育方式的创新,也有技术驱动的变革;或聚焦学生,或关注教师;它们守望着中国,也展望着世界。让我们再次一起走近其中的活动,去体味教育人的探索与收获,执着与坚守。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教育在前行

  位于展馆C位的,是本次大会重点推出的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教育展区。展区包括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像展”,“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教育——学生主题研究成果展”。

  其中,影像展展示了从全国各地学校征集到的图片和视频,为观众立体呈现出1978-2018年间中国学校教育经历的变化。在学生主题研究成果展中,组委会邀请了十余所高校及中小学校,提前组织学生围绕“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这一主题选择某一特定视角开展项目式学习,并在现场将学习成果以海报、工作坊、情景剧、戏曲、绘画、全景浏览等不同形式把呈献给观众,从学生的视角表达他们对祖国改革开放40年的理解与对未来教育的畅想。

活动现场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活动现场

  “来参展的老师们都很关注我们所展示的课程具体是怎样实施的。”大连实验小学的工作坊结束之后,热情的观众挤满了展位。

  “被问到的最多的是怎么选定主题,什么时间上课,学生的学习负担重不重等等。”大连实验小学的刘荣老师介绍说,“我们一般是结合学校所确定的大方向,比如科技创新,和我们所能提供给学生的资源,由各班自主选择的。这些主题的学习内容都被融汇到不同学科的课程教学中,并不额外占用学生时间。一个年级各学科的老师一起备大课,寻找出任教学科中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点。教学实行走班制,选择不同主题的学生到同一个教室中上课,学习与自己所选主题相结合了的学科知识内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像是在做项目一样,需要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自己进行讨论和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有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做引导,孩子们都很喜欢。”

  “我更关注他们的教学是怎样从校内走向校外,从课堂走进生活中的。”四川绵阳的一位老师一边仔细浏览着展板一边说道。

  北京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贵阳附小的翟老师带领学生借蜡染和粉笔画展现了教育的变化,展位一直被参观者包围着。“来参观的人对蜡染的制作方式和花纹都非常感兴趣。蜡染是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也是学校所重视的课题。其实在贵州,我们身边的很多建筑、装饰,都仍然保留着这种传统花纹,周边一些小城中的居民的着装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服饰。我们就带着孩子去参观,去访问蜡染传统工艺的传人,鼓励他们自己在网上搜集、整理。这些作品集中就是学生自己画的他们所收集到的蜡染图样。”

  学前教育:挖掘老游戏,绽放新光彩

  教师教育高峰主题论坛作为教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打造教师教育共同体,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在11月12日举办的教师教育高峰论坛上,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得者丁亚红教授带来了“挖掘老游戏,绽放新光彩”的主题演讲。

  丁亚红教授围绕当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问题强调,具有传统文化基因的民间游戏能有效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提高肌肉的运动机能,保持身心愉悦的精神状态,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身体的灵活性和在公共场合的表现能力,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的作用。同时,她提出,要潜心研究,做传统文化基因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丁亚红教授对学前教育专业民间游戏特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内容包含民间游戏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民间游戏教学资源的应用:民间游戏教学资源的开发包括基础素材、学校课程、校外拓展三个模块。对于民间游戏教学资源的应用,项目组采取边开发、边实践、边建设、边完善的动态研究思路。把民间游戏引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进行开放式教学。

  经过多年研究,开发与建设民间游戏特色教学资源,实现了校内与校外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课堂与实训结合、职前与职后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优质的民间游戏教学资源首先在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得到应用,并获得成功。

  项目组成员将研究成果与毕业生的职后培训有效结合。针对培训教学的不同地域,设计系列民间游戏培训课程,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返岗实践——专家引领——成果汇报”的层递式培训形式,并采用活动设计大赛等多种方式检验和评估。这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当代幼儿教育理念很多,花样翻新,但如何挖掘传统,推陈出新值得思考。丁亚红认为,老游戏是优秀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传递民族文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应该将之应用于家庭、应用于幼儿园和学校、应用于社会。站在科学的高度,合理挖掘民间游戏在教育中的应用,把民间游戏引入当代社会,使其能最大范围地发挥教育作用,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智造技术与教育创新:为孩子打造创造性思维环境

  伴随工业革命的发生,科学技术取得长足进步。物联网、人工智能出现,国际工业已进入4.0时代。生产方式的改变深刻影响着人们物质生活和教育需求。教育应如何满足因技术变革引起的教育需求变化,使教育创新发展与科技进步同频共振,是当今社会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命题。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的大会特别活动之一“制造技术与教育创新”,邀请了国内外教育同行,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如何为孩子打造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的规模化、常态化使用,使得未来社会对人们的计算机编程能力水平要求越来越高。Micro:bit 国际事务总监Hal Speed表示,“未来人才更强调创造力和编程能力。”

Hal Speed 在演讲现场Hal Speed 在演讲现场

  当前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阶段,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创客运动风行。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菲针对创客运动的发展进行了分享,他指出随着创新能力重要性的凸显,现行基础教育必将沿着创造的路径,开展阶梯式的创客教育。

  “创新,是一种天生的本能。”香港中文大学智能制造制造研究院首席顾问蔡伟忠博士在活动开场说道。人在了解自然,探索周遭事物与自己的关系中获得体验,这种交互会带来灵感,创造能力就会被自然激发出来。因而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更不用刻意激发。

  德国斯图加特国立学院整体创新硕士课程主任谭泽西教授指出,“5岁以前,98%的学生均具备丰富的创造力。在5年之后,却失去了70%的创造力。”相对于创造力激发的随机性,环境因素是相对可控的。因此,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让创意想法来得更容易便成了教育创新的重点工作。

谭泽西教授演讲谭泽西教授演讲

  那么,科技进步带来的技术手段又应如何利用,使之在打造创造性思维环境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呢?

  光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硬件,远不足以打造创造性思维环境。孩子的创新本能不需要“教”,完善的环境能帮助孩子更容易地将创意想法转化为成果。单纯引入硬件设备并不能打造一个完善的、能自然激发孩子创造力的环境。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创始人Richard Culatta指出,一个令创造力获得全面释放,并使孩子享受创造过程的环境,必须具备“愿景、经训练的老师、先进的设备”三大要素。

Richard Culatta 在演讲现场Richard Culatta 在演讲现场

  洞察培育创新性人才的真正所需,以愿景作为指导赋予环境灵魂,引导孩子成长。经训练的老师发挥示范作用,帮助孩子将想法转化为成果。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手段将在孩子探索未知的过程中,提供丰富的工具和方式。

  技术提供的是手段和更多的可能性,只有当“愿景、师资、设备”三者合一并获得平衡,才能让孩子在享受“智造”的过程中,快乐成长。

  创新,不意味着对过去的全部摒弃。唤醒孩子创新本能的教育创新活动,应使孩子更懂得沟通包容并走向国际化。由智造技术赋能的教育创新,应更有灵动的感性。美国Eduscape创始人、主席Alex Urrea强调“文化传承与理解,即文化混合和交流,使人更具备团队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

Alex Urrea 在演讲现场Alex Urrea 在演讲现场

  教育,让人回归、探索本质。正如棒棒贝贝创始人董小军教授所言“在动态发展中找到延续”一样,教育创新,是让经典与时代同步,继续发扬光大。将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5C核心素养中的重中之重,是让探索、学习保持原始味道的需要,更是加强人们自我认同、文化认同的需要。

  中村修二:教育与人类的未来

  2018年11月14日下午,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做客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博览会,并以“教育与人类的未来”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中村修二教授做大会主旨演讲中村修二教授做大会主旨演讲

  中村修二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他的研究成就和获得诺贝尔奖的心路历程,并对日本的教育以及自己对教育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介绍。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应该具备如下要素:敢于冒险、创新性和灵活性、沟通技能、团队多元化、审辩思维、勤奋的品质、抗挫折的能力。

  从学渣到诺奖获得者的逆袭之旅

  中村修二1954年5月22日出生于日本伊方町一个普通渔民家庭,毕业于日本一所普通的、甚至连物理系都没有的大学——德岛大学,在这样的家庭和教育背景下,按照命运的轨迹,原本可能只会一辈子籍籍无名的中村修二却凭借自学和动手实践,对物理学有了深刻的理解,因发明“高效蓝色发光二极管”,中村修二与赤崎勇、天野浩共同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现担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学院材料系教授。

  植根无名公司取得的非凡成就

  中村修二在德岛大学研究生毕来后,进入了当地一家非常小的生产Led灯的公司——日本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Nichia Corporation)。就在这里,24岁的他与75岁的日亚株式公社创始人相遇,在这家公司里,与他同期入职的很多同伴甚至只是高中毕业,一方面因为公司本身的确规模很小,无法招募到顶尖人才;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公司只关注你有什么能力,并不关注你是从哪里毕业的,无论是谁,什么样的资历和背景,只要你有梦想,公司就为你提供足够的研究空间和时间,这样的企业文化氛围给了中村修二丰厚的研究土壤,在这里工作的13年中,中村修二发明了蓝色的Led灯和白光的Led灯,改变了Led灯只有红色的历史,将Led灯的应用拓展到建筑、植物生长等多个领域,被誉为“照亮21世纪的人”“21世纪的爱迪生”,蜚声世界。

  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中村修二认为,一个人拥有了知识,有些问题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正确,要想成功就需要实践、敢于冒险,所以敢于冒险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审辩思维对一个人的成功也非常重要,好的教学应该是要发掘学生潜能,带领学生动手实践,适合时代的变化,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他认为数学学习非常重要,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不是记忆大量的公式,而是借助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质疑并和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他自己本人就极为喜欢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动手收集数据,建构模型,利用数学知识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

  2015年,当他在自然科学杂志上看到一群戴眼镜学生的照片时,不禁感叹目前青年近视率居高不下,有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学业压力,把越来越多的时间停留在室内,减少了到户外运动的时间。有研究表示,偶尔或能够保证一定量的户外运动、接触阳光,不仅有助于健康,而且会在某些方面更具有创造力,潜能也会更加巨大。如果总是待在家里,就无法创新。科学家要想取得卓越的成绩,也需要创新。

  社会生存技能,伴随学生成长

  在美国上课经常有学生演讲,而在中国等东亚国家,经常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和社会所需要的全方位的能力并不能完全匹配。中村修二说到,他在上学时,没有学过物理,但他却成为了一个物理学家,这与他处在自由的成长环境中是分不开的,正因为有了自由空间,自己才能主动思考,才能取得现在的成就。所以说,和学科相关的知识是根本的,教师不要只局限在知识层面上,还应该教授学生社会的生存技能。比如,对于一些偏科的学生,如果让他们把所有科目都学好确实很困难,一味要求全能就会忽略他们的强项,就不能够把精力和优势放在自己的强项上,所以教师要教学生怎样在社会上立足。除了上课,也要教授一些如写代码或金融方面等技能。

  尊重儿童的个性特质,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

  中村修二认为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发现每个孩子身上不同的特质,设计与孩子个性特质相匹配的教育方案。比如有些孩子喜欢运动,有些孩子喜欢音乐,要在孩子喜欢的项目上强化他的特质。另外,目前隐隐有这样的趋向:欧美国家的家长,会为孩子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建议与意见,会陪同孩子一起去参观、运动等,非常全面地参与孩子整个教育和成长过程,相比之下,亚洲很多国家则是把孩子的时间都交给学校和老师,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较重,学习压力较大,而家长的参与度相对欧美来说也少,这样的情况,其实不利于孩子们自主思考、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向并持续努力,所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语权,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亚洲国家可以借鉴美国的体系。

  如何看待中国的“钱学森之问”?

  中村修二说,他并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但如果这个问题放在日本社会的背景之下,他认为这不是教育的问题,而是经济的问题。日本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一共有24位获奖者,很多的获奖时间是在1940年后,此时日本经济最为发达,因此为研究者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尤其是在研究资金和研究自由方面,而这对于东亚国家的研究人员来说尤为重要。中国经济正在蓬勃发展,相信政府或学术机构能有更多的资金提供给学者、科学家,相信有了更多的自由和资金,中国将来会有更多的诺奖涌现出来。

  如何看待人文与人工智能

  中村修二并不喜欢阅读,他认为阅读应该是高品质的,慎思的,而不是重复。在阅读中不断思考,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与创造能力。创造能力实际是需要把很多知识和现象联结起来,而这种联结,应该是人文知识的积淀和对现实问题的洞察。

  当下,人工智能如火如荼,但中村修二认为,人工智能其实就是一个机器把大量的数据进行收集、记忆、存储,虽然它能变换出很多新奇的东西,可本质上背后就是一些公式,是大量数据计算的过程,但是人的不同在于创造力,人是思考者,所以今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意识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有多么重要,阅读、思考、创造,人类才能够引领社会发展,走向更为美妙的未来。

  所以,中村修二先生向现场聆听演讲的人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有哪件事情,是你从小就立志要从事的?他希望每个人都思考这个问题,并在这样的思考中,进一步感受教育、当下、未来的关系。

  大咖们为何钟情于第四届教博会

  11月12日的教博会开幕式,20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乔治·斯穆特进行了题为“智能科技与教育创新”的主旨演讲,14日和15日,同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中村修二也来到第四届教博会进行大会演讲。第四届教博会为什么能够吸引到包括两位诺奖得主在内的国外27个国家97位国际教育界专家学者和政府工作人员,中国大陆和港澳台300多位各领域鼎级大咖和2万多名来到现场观看展览的观众的关注呢?

  或许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第四届教博会除了展示1401项优秀教育创新成果外,还安排了诸多不同形式的交流、讨论主题活动,所以,这里有教育的过去,也有教育的未来;有乡村教育的喜与忧,也有湾区教育的融与合;有教育方式的创新,也有技术驱动的变革;有尚在稚年的学生,也有取得了重大成就的诺奖获得者,而这些人“汇聚 碰撞 变革”,探索的,正是教育与人类的未来这个意义深远的命题。

教博会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