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经验交流会召开

2018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经验交流会召开
2018年11月19日 15:01 新浪教育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产教融合机制创新,推动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优化升级,提升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11月16日—17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山东省教育厅支持,枣庄学院承办的“2018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山东枣庄隆重召开!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枣庄市代市长石爱作,枣庄学院党委书记曹胜强,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建荣等领导出席会议。此外,规建中心各产教融合项目合作伙伴、战略合作方以及来自山东省内外近百所高校的相关领导和媒体届的朋友们共380余人齐聚一堂,共谋发展!

  会议旨在探讨在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演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全面实施“大平台+”战略,推动产教融合模式创新升级。三年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坚持以集成化、平台化、生态化理念推动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开展了一系列涵盖先进技术、应用文科、国际合作等不同领域的产教融合项目,服务全国范围内近三百所学校。本次会议标志着产教融合迈向了第二阶段。

  会议主要分为四个板块:一是签署产教融合战略合作协议。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建荣主持签约仪式并表示,中心愿意为各签约项目的发展助力,共同推动各个项目早日开花结果;二是以“探索大平台,开启新征程”为主题的主旨报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终身教授祝智庭将进行主题发言;三是以“深改革,大变化”为主题的高校产教融合创新经验交流环节,采用“高校校领导+一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讲述产教融合项目如何在学校落地生根,给学校发展和师生带来何种变化,并传递关于项目后续如何发展的真实声音和建议;四是以“谋新篇,开新局”为主题的大平台+深化演化新举措发布环节,规建中心产教融合项目合作伙伴齐登场,展示项目如何向 “大平台+” 演化。

  枣庄学院党委书记曹胜强在致辞中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在迈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深感重任在肩,使命光荣。新时代需要大量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地方性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

  枣庄学院认真研究学校发展历史与现状,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了多轮“解放思想大讨论”,确立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路径,遵循“服务地方、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校政行企联动、产学研用融合”的发展思路,按照“就业有岗位、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人才培养理念,围绕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主线,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形势,坚定不移走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之路。表示愿意与参会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努力,为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应用型大学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枣庄市代市长石爱作在致辞中指出——

  近年来,枣庄市紧紧围绕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的新枣庄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工程,致力于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力推进名校、名企、名家的合作,积极探索人才引进、成果转化、技术公关等各项体制机制建设,统筹布局了一大批协同创新单位,努力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

  指出会议为枣庄的城市升级、产业升级、教育发展带来机遇。希望借这次会议东风,进一步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努力打造更高层次的产教融合平台,推动产业、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加快创新转型谋划。他诚挚邀请参加会议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枣庄多建立合作关系、给予枣庄更多支持,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在致辞中指出——

  山东是人口大省、教育大省,又是孔孟之乡,素有尊师重教优良传统,今年来高等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目前全省有高等学校156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35%,培养了大量学得好、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为促进山东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做出了重要贡献。

  山东省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立项建设了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群)60个、培育立项建设专业(群)40个,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55个,有效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优化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紧密对接。枣庄学院等一批山东省应用型高校,在深化产教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和贡献。指出此次会议对山东省的高等教育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做主旨报告《通过融合式教育创建新型学习创新社区》,讲到——

  我们要探索未来大学和未来教育。教育应该形成一个共生共存的生态系统状态。大学最大的意义在于影响,而不在占用多少土地等。MIT研究发现,学生大脑最不活跃的正是课堂的时候,而做作业、自学或者做梦时大脑非常活跃。教育需要重塑。未来的大学应该是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教育中的一个资源,课堂只是教育过程中很小的一部分,应该整合教育过程中所有的资源,提高教育的深度,广度。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改变学校的组织方式。

  相对于未来需求,教育永远是一个落后的行业。我们要不断探索办学模式、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将在技能方面远远高于人类。未来应该把学校、公司、行业、产业和社会相融合,通过这一融合产生大学的价值,重塑大学的影响力。融合式教育变革需要人才素养结构的调整,需要加强素养教育的功能,需要育人过程的变革,需要新技术的应用,需要育人场景的重塑。其中,素养教育非常重要,需要个性与自我管理,需要全球化公民,需要创新创业家精神,需要绿色可持续素质,需要社会责任与慈善。产教融合推动新型大学形态变革。未来大学应该是扁平的,多元的,融合的,分布的。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祝智庭做主旨报告《教育信息化2.0启程,智慧教育领航》,讲到——

  教育信息化对于中国教育现代化意义重大。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八大实施行动,其中 “智慧教育创新引领行动”是我国官方文件中第一次出现智慧教育,说明国家已经肯定了智慧教育的发展方向。智慧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生态化学习环境,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成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

  智能教育是智慧教育的实践路径,智能技术支持教育从数据到智慧。技术进步特别快,在很多行业和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唯独对教育的改变很小。大学教育应该做到虚实结合;大学教师应该借助技术的赋能,做更多创造性的情感的个性的工作。把适合机器的事情,让机器做;把适合人做的事情,让人来做;把适合人机合作的事情,让人和机器一起来做。同时,应当深度融合创新,创建以基础知识与技能为核心的,结合综合应用能力、个人特长知能和集体智慧的智慧教育生态环境。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做主旨报告《向“大平台+”进发》,讲到——

  在推动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变革的过程中,有三个非常基础的立足点:一是要回答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教育将以哪种形态继续发展的问题。二是要认识到新的技术不是用来服务传统的教育方式,而是用来颠覆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而推动教育形态变革。三是要找准变革方向,前提是把握教育、学习和创新的本质,才能清楚未来发展的逻辑和方向,这需要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下进行思考。

  “大平台+”的战略思维,既是产教融合项目的自然延伸,也是构建智慧学习工场的关键支撑。产教融合项目向“大平台+”战略进发,要从六个方面着力:一是深化对大平台+战略的认识,开放化、集成化是大平台的关键,数字化、智能化是大平台的基础;二要加快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核心引擎,加快突破要素资源和物理边界的约束,引领学校组织功能、编成结构的深刻变革,加快向创新生态系统演化;三是以开放精神汇聚资源,冲破传统教育封闭自足的供应体系,建设开放多元、竞争合作的供应链体系;四要坚持共建共享发展模式,完善创造价值、分享价值机制;五是以大平台+加快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持续创新经营模式;六要以大平台发展模式赋能学校,破解跨越式发展的瓶颈约束。

  陈锋主任希望与会者一起做六个方面的努力:一是中心、学校和平台企业等各合作方共同完善每一个平台的设计,进一步汇聚平台资源;二是从学科专业集群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出发,逐步推进建设覆盖整个学校乃至区域的数字化、智能化平台;三是促进不同类型的合作企业互相融合,共同努力,协同发展,实现更高质量、高水平的创新;四是共同完善“大平台+”战略的共建共享体系,形成新的发展机制和创新动力;五是汇合企业和院校和高等学校的力量,共建区域数字创新中心,一手为学校服务,一手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六是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并逐步引导建设更具创新性、更富有规模价值的智慧学习工场。最终,通过产教融合的创新,担负起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使命,推动教育形态和学校形态变革,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讲到,本次会议是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现实举措,也是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成果展示。在新技术革命推动教育形态变革成为常态的节点上,产教融合大平台建设,将不断驱动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度变革,持续提升教育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教育学校应用型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