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俞敏洪最初是如何创建新东方的?

回顾:俞敏洪最初是如何创建新东方的?
2018年11月20日 10:33 新浪教育

  来源:[蛋壳来了]的授课内容《新东方成长历程》

  (原标题:俞敏洪最初是如何创建起新东方的?)

  回顾新东方的成长历程,要从1980年的俞敏洪说起。俞敏洪考进北大,正是1980年。1980年的中国,出国留学还是一件稀罕事。那时候的中国社会正在逐渐开放,最高学府里依旧一片自由,一代年轻人的人生轨迹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

(中关村礼堂”时期,俞敏洪每次课后,都会被学员团团围住,为他们解惑答疑。)(中关村礼堂”时期,俞敏洪每次课后,都会被学员团团围住,为他们解惑答疑。)

  大学毕业的那一年,抱着玩一玩的态度,俞敏洪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托福考试。当时的满分大概是677,俞敏洪拿到了520分。那个时候的俞敏洪还没有想到,未来几年之后,自己将会和这门考试有这么多的情感和事业的纠葛。

  大学毕业之后,俞敏洪顺利留在了北大教书。直到1986年,中国突然兴起了出国的热潮,俞敏洪看着身边的同学朋友一个接一个的出国,他突然意识到,如果只是留在北大,好像将会在未来的世界中失去机会。

  执行力超强的俞敏洪说干就干,开始准备出国留学的申请,但是贫穷限制了这个年轻人迈出国门的第一步。为了赚到一笔足够去美国读书的钱,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了俞敏洪的脑子里。给别人打工,永远不如给自己打工。1990年的某一天,俞敏洪骑着一辆三轮车,从北大辞职,拉上自己全部家当,走上了创业这条不归路。

  做过培训老师的俞敏洪发现,尽管当时中国学习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但更多学生的直接诉求是能够通过托福和GRE的考试出国留学。年轻的俞敏洪立马嗅出了这其中的巨大潜力,就决定从出国考试做起。

  尽管带着北大的名声,俞敏洪的培训班依然招生困难。从发放免费的资料传单,到嚎着嗓子在中关村做了几十场免费讲座,俞敏洪一步一步地突破这些大学生的心理防线。他就坐在报名处,跟来咨询的学生聊英语学习,请学生出去吃夜宵,靠着这样朴实的手段,俞敏洪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信任,扩大了培训班的生源。

  早期的培训班里,优秀的老师还很少。迫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都匮乏的现实,俞敏洪首创了中国英语培训市场的大班教学模式。幸运的是,大班授课非但没有影响到教学质量,而且和一群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的学霸一起上课,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反倒刺激了这些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由于出国留学的名额实在有限,坐在300人教室里的近500个学生,这种火热的学习热情,也成为了当年北京城的一大奇观。俞敏洪的这个牌子,也慢慢闯了出来。

  这个时候,如何争取到更多优秀的老师,如何培养老师优秀的业务能力,就成了俞敏洪的最头疼的问题。他发现出身学校系统的正经英语老师,不一定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大家参加培训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在出国考试中拿到高分,很明显,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出国考试培训的市场了。

2005年,“梦想之旅”讲座2005年,“梦想之旅”讲座

  在英语教学上颇有心得的俞敏洪,就开始亲自培养每一门不同课的老师,并逐步确立了未来新东方称霸全国英语培训市场的授课风格。就在这个时候,竟然有一个老师要造反,说俞敏洪你不给我涨工资,我就不在你的培训班里上课了!

  当时的GRE班里有一门数学逻辑课,虽然俞敏洪掌握了听说读写的多种教学技能,但是文科出身的他始终搞不定这门课。于是,他就请到了别的老师,并将自己的授课经验倾囊相授,一手捧出了当时北京市场上最厉害的数学逻辑课老师。于是,这个老师就造反了,这是年轻的俞敏洪万万没有想到的。

  这个事件让俞敏洪领悟到,关于人才配置,它就有不同岗位的利益平衡和制衡的问题。这也是整个新东方,从创业伊始到赴美上市,都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为了近一步聚集优秀的老师,俞敏洪开出了培训市场上一倍以上的高额薪资,并且设置了学生给老师打分的机制,拿到高分的老师还能领到额外的奖金。双管齐下,只有手里有两把刷子的优秀人才,才能从俞敏洪手里领上这一份诱人的薪水。而不合格的老师,就自然被淘汰掉了,形成了优秀老师的进一步的聚集效应。

  有了优秀的老师和不错的生源,从1990到1993的三年间,俞敏洪带着他的培训班跌跌撞撞地走在创业的路上,还算是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实习编辑:郝颖利

  责任编辑:潘程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