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发布报告为新媒体环境下性别平等提供指南

北师大发布报告为新媒体环境下性别平等提供指南
2018年12月05日 19:19 新浪教育

  (通讯员 张蔚、林澜)2018年12月4日,京师中国传媒智库第22期报告发布,主题聚焦《媒体使用和个体差异对性骚扰的认知与态度的影响》。本次报告的发布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新闻传播学院与新媒体与女性研究中心,发布专家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宋素红、讲师刘茜博士,该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联合举办。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洪忠教授主持报告会,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教授王润泽、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教授魏开琼、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秦艳华则作为互动专家出席了发布活动。

  报告发布具有促进我国性别平等的现实意义

  《媒体使用和个体差异对性骚扰的认知与态度的影响》是新媒介环境下以女性主义和性别平等为视角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互联网的发展带来新的性别平等问题,同时社交媒体为鼓励女性讨论自身遭遇提供了平台。因此该研究借助网络调查我国民众对包括性骚扰在内的性别歧视的认识程度,对于认识性别不平等的现状、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引发社会对性别平等的关注,促进我国性别平等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该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影响性骚扰态度的因素,二是影响MeToo新媒体参与的因素。课题组于2018年11月17—22日通过互联网抽样调查了20000个18岁以上的成人参与此次调查,其中有4898人进行了答题,最终获得了950个有效样本。

  公众对性骚扰的“可能反应”与“真实反应”不一

  本次研究中,女性样本的比例略高于男性,25-29岁的人数最多,学历大学本科所占比例最高,在各种职业中均有分布,月收入在3000-3999元的数量最多,除港澳台外在我国其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在各级行政区划分布较为均匀;媒体使用习惯方面,被试者使用平均频率最高的媒体是微信朋友圈,其次是微信公众号和手机新闻客户端。除了电视之外,大众使用传统媒体平台的频率较低。

  面对性骚扰时,最有可能的反应依次是直接与当事人对抗,由此看出被试者对于性骚扰的普遍反应比较激烈,并不倾向于忽略或忍气吞声。但从现实来看,被试者报告的最有可能的反应并不是实际最有可能发生的反应。

  网民对“METoo”事件呈现的积极意义表示理解

  人们更不愿意在以强关系连接而成的微信中发表关于MeToo的观点,但对MeToo的评价整体感受是偏向积极、正面的;对性骚扰态度的影响因素方面,在考虑所有变量的条件下,媒体使用和个体差异(个人经历和个体观念)都会显著影响对性骚扰的态度;MeToo的新媒体参与方面,在考虑所有变量的情况下,人口变量、个体差异(个人经历、个体观念、态度)都不影响MeToo的新媒体参与。而媒体因素(媒体使用和关注)、人际影响(同伴影响)和对事件本身的态度影响对MeToo的新媒体参与。这表明,在中国,个体差异并不显著影响对MeToo的新媒体参与,对事件的关注和态度、人际圈的互动才是影响人们参与的显著因素。MeToo远远超越了它原本的范围和内容,而成为一个追求性别平等权利,推动社会进步的新媒体公共事件。

  在互动点评环节,王润泽认为,该报告关注热点、极具意义,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选题,并建议对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继续保持追问;魏开琼指出,本次调查首次将欧美使用的对性骚扰的态度量表和综合性别歧视量表进行在地化实践,调查数据验证了性别研究领域对性骚扰的一些结论性认知,本次调查很有意义;秦艳华表示,该报告表述严谨,立足当下,对促进我国性别认知与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继续深化此领域的研究,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咨询提供参考和支持。

新媒体性骚扰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