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深入总结“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 (以下简称“跨越式”)课题的经验和成果,加强各课题区、课题校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协同,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由北京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承办的“创新教育·学科融合·精准教研”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经验交流研讨会,暨第十六届全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年会于2019年8月5-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举行。
此次年会,原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主任、研究员王珠珠,北京市昌平区教育信息中心主任杨剑英;当代教育名家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武法提教授,副院长董艳教授,副院长吴娟副教授,副院长傅骞副教授,书记马宁副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融合应用实验室主任陈玲博士、学科教育实验室常务主任李晓庆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00名一线教师代表出席。
陈玲博士主持开幕式。原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主任、研究员王珠珠,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武法提教授,北京市昌平区教育信息中心主任杨剑英先后致辞,对此次参加嘉宾表示真挚欢迎。
王珠珠在开幕式致辞中,从重视课堂实践、培养适应未来学校的教师队伍入手,高度肯定了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的成果。她认为“跨越式”项目基于我国教学发展实情,深耕课堂实践,探索了利用教育信息实践促进教育发展的模式;实现了优质资源、数字资源、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资源联结与共享,促进了中国教育均衡发展;她强调,未来教师是未来学校发展的坚实基础,要想培养拥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成长,适应未来学校的要求。而“跨越式项目”近20年的基础教育课堂实践,通过运用理论思维、技术指导、社区平台等多种途径为教育发展提供支持,促进了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武法提教授致辞中谈到何克抗教授带领团队,扎根教学一线、持续开展跨越式项目19年,足迹遍及全国30多个试验区,该课题已然成为国内持续时间最长久、思想影响最深入、辐射范围最广泛的基础教育课题项目,它在极大促进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基于此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教学理论体系也在国际上广泛传播。武教授强调,除了课题本身产生的成果,“长在课堂里”的何教授,用20余年教育实践示范了知行合一的行者精神,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杨剑英致辞中从自身经历谈起,感谢“跨越式”项目带给她的感动和成长。她2003年参与“跨越式”课题,最早接触团队,调研试验区,搭建资源,这段经历让其生命更美好。多年的课题实践经历,让其感慨变化之大:很多试验区老师已经从普通教师成长为骨干、特级等基础教育领域的中坚力量,可以独当一面;然而,多年的课题实践经历,也让其感慨从未改变:对汲取的教育信息化理论记忆不变,从来都是如数家珍;对践行教育信息化的努力不变,一直致力于实现“大投入、大产出”;对知行合一的教育行者情怀不变,始终践行“跨越式”课题人的使命,带动、辐射一批批课题团队,走上技术革新未来教学的信息化道路。
主题报告
吴娟副教授主持报告环节。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陈玲博士、马宁副教授、吴娟副教授依次展开报告。
何克抗教授做“大力倡导与推行中国特色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报告。他指出,创造性思维理论、新型建构主义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新型“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这六大理论是支撑中国特色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的基本内容。他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领域,中国特色的创新理论与实践在逐步引领全球。我们要大力倡导、宣传和推广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接中国地气的“中国特色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贡献力量。
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融合应用实验室主任陈玲做“对精准网络教研的几点思考”报告。她从精准教研的关注视角、实施关键、结果指向,三个思考问题发问,借助课题团队在宁夏石嘴山等试验区的实践模式,给出回答:(1)精准教研的视角从关注教师教到关注学生学,关注课堂问题到同时关注问题解决“亮点”;可以实现:课堂观察维度的拓展,采取关键措施、营造路径促使教研结果最终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解决学生学习困难和问题过程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2)精准教研实施的关键是把握真实有效反馈下的深度对话,多维分析技术支持下的学生自我、同伴、老师、专家、等多模态反馈。(3)精准教研的结果指向为教师是问题解决的“主人”,重视发挥教师群体智慧,强调面向问题、经验和策略的群体知识进化和协同创生。
北京师范大学马宁副教授做“证据导向的项目式学习及系统”主题报告。她从国内外政策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指向出发,以江苏省连云港市6个学校五年级项目式学习的短片及大量生活场景、教学场景案例为切入点,指出,证据导向的学习是为解决特定学习问题而运用一些证据验证假设、发现并得出解决问题方案的一种学习范式;该范式同时强调基于证据来呈现学习结果并由此证明学习活动及学习成效已经发生。其核心本质在于,通过运用一定的证据来反映学习的过程并呈现学习结果,正是通过证据的呈现教师得以判断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了,要运用证据来提升学习结果,由此证明个体的能力和学习绩效的持续提升。她强调,证据导向的项目式学习系统,在对国内外优秀项目式学习方案和案例进行汇聚的同时,将基于各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知识图谱,以及学习者能力发展模型,实现自动推荐、人为筛选等多种方式的项目式学习方案生成,同时支持学习者在线学习及全学习过程的数据采集和智能测评,从而不断促进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吴娟副教授做“互联网+时代的大语文教学”主题报告。她追溯了“跨越式”课题的缘起、先锋、扎根、生长、丰茂五个发展阶段后指出,“跨越式”课题生命力持久的根源在于它持续在不变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内容,“互联网+时代的大语文教学”便是这样在团队精心打磨下上应运而生,她指出,该项目借力未来教学环境与技术工具,依托互联网+时代跨界、融合、创新的宗旨和内涵,以丰盈数字时代合格公民生命成长为目标,而开展的多学科融合的阅读活动与创新实践的教与学。现有的各个学科常态教学、学科之间两两结合、师生共读经典、全学科统整的主题阅读是构成了该项目的最基础的技术环境语科数据层到阅读创作动力层,精准内容层,多元实践层,应用层五个层面的实现方式。
各实验区课题指导教师、一线骨干教师及此次年会评选出的“第七届跨越名师”在各大分会场就语文、数学、英语及其它学科展开的教师论坛、主题研讨同样精彩纷呈。19年的课题实践,19年的成果积淀,持续为专家、一线教师等教育工作者关于“教育与技术双向融合的思考”注入新思想、新模式、新方法,不断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的新发展,为构建富有活力的教育信息生态圈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