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孩子的参与 垃圾分类成效更高

有孩子的参与 垃圾分类成效更高
2019年08月13日 08:15 澎湃新闻

  上海7月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城市新时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评论部推出“论习惯的养成”,每天一篇,评论员、志愿者、大学生、小学生,小区业主,记录亲身经历,分享小诀窍,吐槽小烦恼,倾听真民声,寻求好建议,让垃圾分类从陌生变成习惯。

  “妈妈,鱼骨头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晚饭后,看着我随手把鱼刺和脏纸巾一股脑儿倒在一起,5岁的大女儿发出这样的疑问。我回过神来,赶紧把几团脏纸巾从鱼刺里单独捡出来。

  自从上海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后,类似的一幕就经常在家里出现。尤其是放假前,幼儿园老师提醒小朋友,暑假期间要帮爸爸妈妈垃圾分类后,小监督员就把这份工作做得可认真仔细了。有时哪怕一个人玩得正投入,只要瞥见我或者钟点工阿姨在整理垃圾,都会跑来看扔得对不对。每当分类意见不统一时,我就拿出手机现场查询,再把答案告诉她。这时,哪怕她搞错了也非常高兴,跃雀着主动把垃圾扔到特定垃圾桶里。

  转眼间,上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已经一月有余,成效可谓显著。漂亮成绩单的后面,肯定离不开全市上下各方的积极努力。但我和邻居妈妈们日常闲聊后发现,一个个我女儿这样的小监督员,起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比如楼下的邻居爸爸,刚结束三年援藏回到上海,最近在家休整,对垃圾分类还不是很熟练。于是每天,上幼儿园中班的女儿的头等大事就是监督他如何扔对垃圾,水蜜桃核、枯萎的鲜花、用完的防晒霜……父女俩没少因为这些垃圾如何分类起“争执”,有时爸爸还只好“耍无赖”,以图蒙混过关。

  更有意思的,是隔壁一位不满3岁的小女孩,最近两个月住在外婆家,每天傍晚一到垃圾定点投放时间,楼下就有居委会爷叔骑着自行车在小区里转悠,车上喇叭循环播放着垃圾分类宣传。时间一久,看到外婆提着垃圾袋出门,小女孩就学着广播里说起“垃圾分类时间到”。每次路过垃圾房,也会这样喃喃自语。

  几年前,微博上有人说过一句话很深得人心,“育儿先育己”。在儿童教育上,70后、80后父母普遍都遵从正面管教理念,很注重自身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眼看着身边小监督员们对待垃圾分类那么认真,父母普遍含糊不得,生怕给孩子留下表里不一的印象,久而久之,自然就更深入地参与到垃圾分中来。

  具体到我身上,一个最明显的转变就是,未拆封的过期食品,不再像以前那样一扔了之,而是耐心地把里面的东西拆出来,然后分别扔到家里三个垃圾桶里。

  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说“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相信随着像我女儿这样伴随着垃圾分类新举措成长起来的孩子们,长大后还会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上玩出更多“新时尚”。

垃圾分类孩子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