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辨析
http://www.sina.com.cn 2001/01/19 10:27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岳彤
中国搞愚民政策有些历史了。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没有一个高素质的、富于思辨的人民群体,没有一个祥和、畅快的沟通渠道,没有一个开明豁达的行政管理阶层,就不可能使一个国家调动它全部的资源去实现发展与进步的目标。
近读《老子》(《道德经》),感到:其朴素的辨正思想固然闪烁着古代文明的火花。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但不应否认,在他的一些论述中,也充斥着愚弄民众的言词和自相矛盾的思想。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则无不治矣。”这里的不尚贤,可以理解为不崇拜贤良修德之人、不迷信权威。单独看,这本无可厚非。但通篇看,这一段的主旨是让老百姓无知无欲以利于统治。对于个别有反叛思想的人,由于不被崇尚,他便也摄于民风而不敢太过声张,于是便没有不好治理的了。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种掩耳盗铃式的说叫是何等幼稚可笑。
《老子》的成就固然很高,但由于它是以说服统治者以更好地统治人民为目的,所以必然要沦为御用理论的境地,表现出讨好权贵的奴颜与卑膝,站到人民的对立面。
中国文化有着一种独特的属性,那就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是要专为教化统治者,并通过他来统治人民。这是中国文人之所以容易易化的根本原因。当一个人把自己隔离于人民之外时,他对人民的感情还能淳淳吗?“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之。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德。知此两者,亦稽式。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试问,此论将人民置于何地?
蔑视人民的人,没有别的出路,只能投靠统治者。而当不为所用时,便只落个孤家寡人的境地“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能知也,莫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其实,老子为人民设想的理想国度是不可能实现的“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纵观《老子》,充斥着无所作为、不可知和愚民理论。在它的顺应自然中,隐含着投向统治者的媚笑。这是我们在读它时应注意的。
与孔子的中庸、纲常、敬亲畏君理论一样,老子的理论也是一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理论。
孔子造化还好,虽身经磨难,然终为后来帝王所认可。老子等而下之,落了个只身独影,唯有慨叹了人生难测之后,驾青牛离涵谷关而去了!
岳彤2000.10.22
欢迎访问新浪文化文学专区,赏读更多精彩文章
本文提交者发言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来新浪文化艺术论坛发表文章或来信发表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