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门槛
http://www.sina.com.cn 2001/02/07 16:37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霓裳
春节刚过,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的农民工再次将汽车、火车乃至飞机挤得水泄不通。面对汹涌的民工潮,北京、广东两地立刻做出反应:北京限制外地进京务工人员的总数,并提高了学历限制(高中以上);而广东则干脆明文规定,春节后一个月内,不得招用新的外地务工人员。这不由让人要为那些满怀希望的农民工叹息一声,当日渐松动的户籍制度使城市的围墙出现缺口的时候,人们又加高了城市的门槛。
我毫不怀疑北京和广东出台这些政策的合理性,因为城市没能力吸纳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这是摆在眼前的事实。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要为农民工们想一想,民工潮是问题,但这不是民工的问题,但问题的结果却要他们来承担,这公平吗?
中国的农民在很大程度上是“二等公民”,这是不争的事实。计划经济制度下的户籍制度,人为地把人口界限分明地划分为农民和市民。市民凭着特殊身份,可以享受到农民无权享受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福利待遇。并且,这种身份靠遗传固定下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由户口所形成的城乡壁垒有所松动,但农民远远没有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生存地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城市从事的几乎都是“剩余工作”。他们承担着最脏、最累、最重、最危险的工作,享受着最低的待遇、最少的福利和几乎等于零的人身保障。这虽然和农民的素质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不公平的就业竞争所致。试问,有几个城市对外来人口就业的行业和职业没有限制?有几家单位在招工中不把城市户口作为先决条件?
即便是这样,城市对待农民工们还是一副厌恶的嘴脸,一有个风吹草动就把他们赶回老家去。有的地方甚至把赶走农民工解决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作为经验来谈。但这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吗?一切仅仅因为他们的农民身份。什么时候,农民才能只是一个职业,而不再是一种身份?
更令人不解的是部分城市人对待农民工的那种高高在上的贵族心态。中国的城市人,多数血管里流着农民的血,可才洗净了自己腿上的泥,就开始嘲笑农民脚上的土。城市人对待农民工那种利益既得者的心态,更像是在汽车站,自己没挤上车时,就拼命地让车上的人再挤挤;自己一旦挤上了车,马上就对车下的人说,等下一辆吧。可是,我们有什么理由和权力,把农民排斥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之外呢?
今天,有人加高了城市的门槛,但我相信,这门槛总有一天要拆掉。就像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地球一样,城市也不仅仅是城里人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