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城市
http://www.sina.com.cn 2001/02/12 16:16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慧远
一座城市就是一部大书,从中可以看出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的素质,以及一个时代的文化水准,一座城市应当最大可能地表现出人性的尺度。美国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说过这样一句话:“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
很久以来,我对全国范围内方兴未艾的城市旧城区改造即充满了疑虑。以首善之区的北京为例,王府井,西单,大栅栏都已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漫步其中,你很难想象自己竟然是置身在古都北京,因为这里同全国任何一个大城市的商业区毫无二致,记录着一个多世纪大众生活场景的东安市场与吉祥戏院已成为昨日黄花,历史的遗迹在这里几乎荡然无存。望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建筑,我的心中没有兴奋,只有惆怅,这是北京吗?这是有着丰富文化历史资源的北京吗?这是被古今文人们所津津乐道,深情呵护的北京吗?
我曾经在《老照片》中读到过古都美丽的过去,那样一种凝结着历史氛围的古朴风貌令我荡气回肠,我于是不能不为建筑大师梁思成锥心泣血的呼号而黯然神伤:“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象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象剥掉我的一层皮。”但大师的奔走呐喊被时代的最强音所淹没,那条举世闻名的城墙还是在那个大一统的和平年代彻底消失了,接踵而至的还有以破旧立新为标志的对旧城区的大肆拆建,使大师保护旧城的构想最终化作了泡影。
古都的那一座座美丽的城楼当然已是旧梦难圆了,而今天我们又在对我们的城市做些什么呢?从大都市到小乡镇,我们都不难发现,我们已尽可能地毁掉了那些“不堪入目”的古代建筑,取而代之以那些高大夺目的现代化建筑。我并不是在反对现代化建设,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古迹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存照,一旦毁去就不可能复原,即使我们盖上更多的仿古建筑,我们的城市也仍然是一个残缺不全,充满了作伪的赝本。照这样的情形发展下去,我怀疑许多年后,我们还能否在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历史,我们会在浮华的现实中把自己的历史变成一个美丽的传说。试想,当北京最终消失了所有的四合院,西安拆掉了那条明代的城墙,苏州将园林盖成了摩天大厦,我们的心灵将会感到何等的寂寞?当我们把一个珠光宝气的现代化城市交予我们后代的手上时,我们是否意识到他们面对的只是一个残缺不全的古都?高楼大厦世界多矣,而美丽的古都却永远只有一个啊!在我的想象中,一个理想的城市应当是这样的,它有着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有着身临其境的亲切感与触手可及的可感受性;它有着刻满了历史年轮的古老街道,这街道经过了无数次风雨的剥蚀依然如故,静静地注目着人世的变迁,轻轻地低诉着岁月的沧桑。道路两旁有近千年历史的博物馆,歌剧院,有数百年之久的旧书店,咖啡馆,有在这个城市停留过的大大小小的名人故居。这个城市应当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有各种神奇的传说,有历史悠久的生活传统;这个城市应当是现代与历史的完美结合,既有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又能为我们的想象力提供充分的空间。当我们在这样一条街道上流连时,我们可以从容走进一间大师曾经驻足过的咖啡馆,要一杯咖啡慢慢啜着,去充分体味大师处身的环境,探索大师的心路历程。我们还可以走进一间小小的旧书店,在满室书香中倾听老板如数家珍般的絮叨,有哪一位作家曾经在这里得到了他追踪多年的珍本,有哪一位诗人在这里获得了他写诗的灵感。我没有到过欧洲,但我知道我想象中的城市无一不在那里,它们是巴黎,伦敦,罗马,佛罗伦沙……
同这些城市相比,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城市改造的确是很不尽人意的,北京而外,西安,南京,洛阳,杭州等等所有这些历史文化名城,都不同程度地消失了它各自的特色和古朴的韵味。在这些城市,“商业乘着金钱的浪潮汹涌而来”,“推土机正在无情地铲平古老的戏院,文化名人的古居和历经风雨沧桑的老房子。人们要五星级宾馆,要高级办公楼和商厦;他们宁可事后再用钢筋水泥按照蹩脚图纸重建一些假骨董以满足旅游观光的需要和自己腰包的需要,而不愿给自己和后人留下一些灵魂得以满足的天地。”(张汝伦《城市的意义》)在这些城市,人们可以花费巨资去营建所谓的“名人故里”,而真正的文人故居又如何呢?看吧,苏州城里的金圣叹故居在破败不堪中成了“海红小学”的办公室,而杭州城内现代文人郁达夫的“风雨茅庐”则摇身一变为“横河派出所”了,这是我们民族的幽默感吗?或者是我们诸如此类的名人故居太多,实在没有保护的必要了?行笔至此,想起几年前保护周作人“八道弯11号”故居时所引起的争议,最终还是托了鲁迅之名才得以保存。其实“八道弯11号”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曾经是二周兄弟的故居,而更是新文化史的一段见证;即使作为汉奸周作人的故居也不无历史价值,因为这毕竟是现代史上的一段史实,已超出了“周作人故居”所能涵盖的意义。一个名人故居即是一个小小的博物馆,他未必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甚至还有可能在历史上承担过并不光彩的角色,但只要他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有着对历史的警醒作用,他的故居也就拥有了作为历史见证的自身意义。一座城市只有保持众声喧哗的格调,才足以显出它宽容,博大的胸怀。
可惜的是,我们的城市并不具备这样的胸怀,走进我们的城市,我们马上就会被淹没在体现着世俗与暴发意义上的高楼大厦之中,这些楼房浮华而媚俗,奢靡而肤浅,眩耀着权力意识与世俗力量,而丧失了所有的民间色彩。我们的城市仿佛在一夜之间都变成了恶俗的孪生兄弟,你再也无法分清它们各自的面孔!站在唐伯虎,徐文长生活过的城市,站在胡适之,徐志摩生活过的城市,我们心中有着一种沉重的失落感,他们仿佛早已在自己的城市里消失得无影无踪,正仿佛他们从未到过这里一样。即使留下一点人文景观,也象一个被遗弃的孤儿,孤立在高楼大厦之间,再也没有当时的人文氛围了。
英年早逝的王小波曾经说过这样几句话:“真古迹使人留恋之处,在于它历尽沧桑直至如今,在它身边生活,你才会觉得历史还活着。要是可以随意翻盖,那就会把历史当作可以随意捏造的东西,一个人尽可夫的娼妇……古迹可以使他感到自己不是属于一代人,而是属于一族人,从亘古到如今。”是的,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城市并不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而是属于我们子孙后代的文化遗产,所以我们对待自己的城市必须抱着为历史,为后代负责的态度,哪怕只是一座小小的遗址,一处小小的废墟,我们也最好不要对它画蛇添足,我们留给后人阅读的城市应当是一个最珍贵的版本,这是我们的责任,这是他们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