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我如何不爱她--王安忆长恨歌
http://www.sina.com.cn 2001/02/27 10:13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008520059
王安忆的小说是属于上海的,属于女性的。
她对上海的观察和描述细致得让人惊诧,层层叠叠杂乱无章的东西被她说的个淋漓尽致。她就象是当着你面前做画,一层层铺陈开来,过程长的让你有些烦,可渐渐的你就看进去了,原来这些层次是必须的,是实事求是的。在一丝不苟的描摹下,故事才有了发生的布景……繁华与破败并存的上海,飘着万国旗的小巷,幽雅的淮海路,高高的法国梧桐,患得患失的少女情怀,飘忽难测变化万千的女人心,喧嚣的家家户户,昏暗的灯光,黑影中依稀闪烁的窥视的眼睛……
人物终于出场了,王琦瑶是个典型的上海女儿。爱漂亮,会装扮,有点小幻想,小虚荣,但她还是要一般的女孩优越,因为她--美丽。任何书中的女主角必须是美的,最起码也要有气质,否则如何吸引读者看下去?这美丽成就了她,也毁了她。一生的不得志,一生的落寞,虽然身边总是不乏追求者,可她的心却飘飘忽忽,或是她无情,或是人无意,她一个人似乎很知天乐命的过下去,日子也看似平淡的滑过去,王安忆给出了个注脚:任何的繁华也敌不过两个字--活着。只要活着,故事就会继续演下去。
你不用担心会沉闷,王安忆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她会让你睁大了眼,听她娓娓道来。王琦瑶少女时代的叙述似乎有些牵强,十几岁的女孩子心思复杂的有如大户人家里几个太太姨太太的勾心斗角。康伟逊的出现,带出了通篇的华采乐章。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各怀心思,一股暗流在清谈中涌动,男女的暧昧,欲道还休,欲送还留,等待与宿命,挣扎与努力,女人之间的不依不饶,明争暗斗……所有的人物内心从角角落落里给翻个干净,再熨烫妥帖,一个个展示给你。这是何等的贴心,看的你只感觉--就应该是这样说,就应该是这样想。
女儿薇薇的塑造,是成功的,也是残忍的。现实生活中,的确是有母女之间互不相容,不相爱,倒象是仇人的。这是怎样的悲哀,但王琦瑶真不值得可怜,她不是与女儿贴心贴肺的,她始终是一个周旋于男人中的女人,而不是母亲。
王安忆的小说是有痕迹的。
她的笔触怎么看怎么有张爱玲的味道。也许这味道是上海的,而不是某个人的。但我还是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曹七巧,想起了白流苏……一样的城市,一样的女性情怀,一样的贴心。即使是继承,也有高低之分。王安忆的象是高明的,不象韩寒,对钱钟书的临摹,是小孩子生拉硬扯的象。太过凌厉,太不从容,给人感觉有失厚道。
王安忆的象是淡淡的,是透过几十年的月亮,朦朦胧胧,依稀仿佛,让你不自主的嘴角泛起微笑,宽容的象。
王安忆是聪明的。
从头到尾的感情纠葛,让我以为她会王琦瑶就这样纠缠到底,最后死于情人之手。可她不,还是那句最俗的‘活着’--最终人为财死。还记的小时候,语文课最主要的训练就是要归纳中心思想,如今的小说可讲究的是形散神也散。本是个凄惨哀艳的言情小说,最后的一笔归了根,归了土,还王琦瑶个完整的人生,也还读者个恍然大悟的感受。这就是人生,没有道理可寻的,除了揪心揪肺的恩爱缠绵,更多的是一天天柴米油盐的琐碎,为生活奔命的挣扎。
王安忆是可喜的。
我还记的她的小鲍庄,还记的其他的几篇,当时就觉得这作者真厉害,怎么可以把人性中弱点的东西给描写的丝丝缕缕,不差分毫。到今天的长恨歌,我真的很高兴,中国越来越多好小说,能勾起人再看一遍的欲望。
不得不说写作界的几位女流,真是争气。方方,池莉,王安忆,铁凝,张欣,--各有各精彩。
还有些牢骚,怎么书中人物象活在真空里呢,任时间流动,历史上的文化大革命,三反五反,全是绕着他们走的,一点影响都没有,全无时间存在的必要。
还有些小私心,看到王安忆居然和我一样喜欢阿加莎--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英雄所见略同啊!!!:)--叫我如何不爱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