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女人、女孩,以及“女子”
http://www.sina.com.cn 2001/03/07 20:43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herclus___瓜
看了题目,很多人可能会以为这是篇语言学的文章,然而并不是。虽然我决不是什么学者,不会做学问,但若一定要给这篇文章加上某个学科类型的标签的话,我宁愿用“生物分类学”。
人是生物,而且是动物,不是植物。女性当然也是动物,即使很多女性总爱把自己比作——有时简直觉得就是——鲜花红粉,柔水明月什么的,但头脑热过之后,也仍不过是人这种动物中的一类,虽然是人类繁衍中不可或缺的一类。
需要说明的是:在过去的分类法中,人是只有男性和女性两类的。时代发展至今却已经变成了至少八类,除男性和女性之外,还有无性,双性,女化男性、男化女性,以及女同性恋和男同性恋等六种过去被认为是妖孽或者变态的类型。而本文讨论的,仅仅只是具有单一女性的结构,自我定位为女性,而且性倾向基本指向男性的女性。
闲话说的多了,还是言归正传吧。
首先想说一个故事:(请注意,仅仅是故事)
有这样一个女性,本科毕业,有文化,家庭富裕,无牵挂,工作一条龙,玩乐一枝花。在一般人看来,她生活与家庭的幸福基本上应该是唾手可得,不用花什么力气,费什么脑筋。
然而却并不。她也恋过几次爱,却总无疾而终,她也学过几回乖,却总心有不甘,她也放过几年纵,却总寒宵无泪。
她的要求并不高,除了“爱”她别无所求。为此她还曾迁就过几个各方面水准低于她很多的人,却偏偏又总遇到专咬吕洞宾的狗。
幸好她还年轻,幸好她还有信心,也幸好她开始幸福起来也很容易,不然恐怕真的只有用“红颜薄命”来给她做盖棺的定论了。
我认识这样的女性不止一个,却一直不知道该把她们分成哪一类。
困居多年的我以前只把女性分为三类——女士、女人和女孩。学养丰富,对自己和生活的认识理智清楚的,是女士;安于平凡,对自己和生活没有什么精神要求的,是女人;青春活跃,放纵自己,同时又享受生活的,是女孩。
据我的总结,在经过无性的儿童时代和无知的少女时代之后,所有女性都开始逐渐向这三种类型发展,开始是准女士,准女人和女孩,然后是女士、女人和老女孩。虽然在传统下的中国,准女士和女孩也常常终于变成女人,使得女人成了大多数,但至少在深圳来说,可称女士的并不算少,老女孩也时有所见。
也是直到来了深圳,我才接触到上述那类女性。
她们虽然也很有知识,甚至大多都想考研、留学,无奈这些都只是她们谋生的工具,或者求偶的砝码而已,她们的知识不会用来看清自己,更不要说看清生活,看清这个世界了。她们根本不想看清楚,也根本就不认为能看得清楚。所以她们不是女士。
她们虽然也想安于平凡,甚至还能强迫自己接受一个平淡的婚姻,无奈她们对生活多少还有着一些精神要求,这就使得她们总会渐渐按捺不住日益澎湃的梦想。勉为其难地支撑下去,她们不在痛苦中爆发,就会在痛苦的麻木中灭亡。所以她们不是女人。
她们虽然也可以放纵自己,甚至有时比真正的女孩还要脱出形骸,不拘小节,无奈她们并不能满足于单纯的乐趣。每当夜深人静,孤灯只影的时候,她们很容易就陷入命途多舛的悲哀里去,让感觉慢慢在流光中消磨,享受着吸毒一般的滋味。所以她们也不是女孩。
人们说:女性是感性的动物。这话确实很有道理。女人感性地接纳生活,女孩感性地享受生活,理性十足的女士也总是感性地欣赏生活。如果没有什么精神上的要求,平凡和放纵也都不能说是坏事。
然而上述那类女性呢?她们从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琼瑶岑凯伦三毛等人制造出来的白日梦中学会了追求“理想”,从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尤其是《泰坦尼克号》之类的电影中看到了美丽的“现实”,又用“水至清则无鱼”之类意义深刻的传统哲思为自己的白内障找到了充足的“论据”。于是她们孜孜不倦地寻找着“真正的”生活与爱情,脚踏“跟着感觉走”那澎湃的节拍,每次失败虽然也会有所修正,却仍然还是要在略加变化的诱惑中迷失。她们从来都不明白——也不想明白,或者明白了也不愿相信——所有过去和未来的失败,其实都是一回事。
春节期间,我隐居陋室潜读诗书,记下了这样两段话:
一段是——“因为一些未知的原因,我们经常在文化水平很高的人中碰到一知半解但又固执己见的人,我们觉得只能把他们归入精神病一类。”
另一段是——“由于生物缺少洞悉因果关系的能力,所以它们必须坚持那些曾经证明能达到目的的行为方式,如此才不会有危险。如果他不知道整个行为过程中哪个细节促使他成功和安全的话,他认为最好是一丝不苟地坚守以前的方法。‘你永远不知道假如你不照这样做会发生什么事。’这种执迷充分地表现了这句话。”
我并不认为上述那类女性是精神病,虽然她们对自己,对生活确实是一知半解但又固执己见。只是,她们比一些低等动物还要可悲的是——她们坚持的并不是自己成功和安全的经验,而只是往人有意无意制造出来的所谓生活与爱情的“真谛”。
于是,我终于为这类女性找到了一个可算恰当的类型名称——“女子”。在孔老爷子心中与小人一样难养的“女子”,因为几乎所有实际可能的生活都不能使她们满足;也是合起来就“好”的“女子”,因为如果她们的感性和理性能稍事融合,尤其是用理性去认识一下自己,分析一下生活,她们要变成女士、女人或者老女孩也并不难。
对女人和女孩来说,理性或许真的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但对女子而言,如果没有了理性,她们将永远在同一个地方彷徨,找不到未来的去路。而如果她们不想,或不敢成为一个纯感性的艺术家的话,她们就只剩下一个可能的归宿——成为艺术家笔下“红颜薄命”的样板。不管是因为红颜才薄命,还是因为薄命才有了红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