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废江河万古流
http://www.sina.com.cn 2001/03/14 15:42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donquix
当看到南琛文章的标题,《假如鲁迅活下来》,我想,南偶又要向专制开炮了。
因为平时与朋友闲聊的时候,常扯起一个话题,如果鲁迅活到解放后会怎样。我们比较一致的看法都是:鲁迅会成为右派头子,然后成为红小将们刺刀的标靶,最后鲁迅也许会在秦城监狱度过临终岁月。所以,当南偶一有了鲁迅活下来的假设,我的思维马上就跳到了那个上面。但南偶毕竟是南偶,当我仔细的拜读了文章后,才发现她的想法和我辈迥然有异。我做不了春秋文章,只好把读南偶文章时的感想写下来,聊作响应。
南偶文章的开头,典型的杂文笔法,用书摊上买盗版的《鲁迅全集》一事牵出文章讨论的对象——鲁迅。从我以往的经历来看,凡是我买的盗版书或者其他非法出版物,通常是用作一次性消遣用的。比如某日突然无聊,就在街边的书摊上花10块钱买了全套的《寻秦记》,翻了几页后,垫桌子腿了。因此,南偶以这么个例子引出鲁迅,我想她潜意识无外乎是解构崇高,鲁迅在南偶眼里不怎么样。就好比我们说到某书很烂的时候,通常用"蹲在厕上把它欣赏完了,但纸张硬硬的,显然没有一毛钱10张的草纸好用"。当然,南偶也许是真的经济拮据,只好买20块钱的《鲁迅全集》来充实书架了。
牵出了话题对象,南偶继续引申话题。她很自然的勾起小时候学鲁迅文章时候的回忆。但并不是关于那个年龄对鲁迅理解的回忆,而是一个普通话说不好常受讥笑的语文老师讲鲁迅文章课上的回忆,所谓"我在南腔北调中学完了鲁迅最经典的文章"。我可以想象得出来南偶在写这个句子时候的神情,不屑,不屑,还是不屑。除此之外,我还很遗憾的联想到了其他东西。我依稀记鲁迅那个年代北京曾有闻人讥笑上海以鲁迅为首的那些耍笔杆的,文字里透出浓厚的吴越俚俗,而偏偏不久以前,王朔老师还类似的讽刺嘉兴人金庸的"南腔"。鲁迅的普通话说得的确不好,他的老师上课的确也用的绍兴话,但是以此就把除北京以外的方言看作鄙俗,这也太具"王道恢恢"的洒脱风度了。但很不幸的,南偶似乎也不是北京人,尽管在北京呆过几年,会耍几句京腔。
盗版书和南腔北调中学鲁迅,南偶用两个例子揭开了冲击"权威"的序曲。接下来的部分,则是进入正题了。
南偶观点:鲁迅的面目其实是鄙俗的,只是被套上权威的面具而不得揭破。南偶认为鲁迅某个作品好,而鲁学家则认为另外一个作品好,高人们对不同意见者嗤之以鼻。对这点,我是不敢反驳的,这体现了南偶的自信心,绝不是什么坏事。南偶又指出,要指出鲁迅的谬误,得脱裤子放屁的做很多无用功,而很多谬误其实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这让我就有些不知所措了,南偶没有举个具体的例子,只某某某某某某的云山雾罩了一通,尤其是猹的例子,鲁迅谬在什么地方呢?鲁迅不该生造这个词?我真的没明白。接下来,南偶思维的战斗性充分的体现了出来。"鲁迅成了权威,这未必是好事,权威存在的价值就是让人推翻他,更何况充满谬误的权威"。好,鲁迅已经被定性成"充满谬误的权威"了。谬误的反面是真理。于是我一个字一个字的在南偶的文字里寻找真理。但是非常遗憾,我看到的只是一些很疯狂的结论。比如,鲁迅在日记里对外界的血腥事件毫无反应,这体现了鲁迅的虚伪。南偶的"真理"是,日记肯定是一个人心声的真正流露,日记用来记日常的会客以及油盐酱醋说明这个人骨子里不是个战士。最好笑的是,南偶居然把李敖的"三级"杂文归结为鲁迅提出的"天乳"。我看遍了南偶的真理,可是看见的,要么是不同的文艺观点,比如翻译,比如散文写法,要么就是一些毫无因果关系的判断。从这样的论据中推出"充满谬误的权威"的说法,无疑是把自己当成真理的化身的缘故。
南偶把鲁家店砸了一通之后,又施施然表现出很超然的态度,对鲁迅老家利用鲁迅做生意的现象精妙的描述了一番。潜台词很明白,无非鲁迅这么火,只不过借了光,什么光?一是政治光,二是经济光。如果鲁迅活下来的话,他就很难被抬成什么权威,于是风光的就不晓得是哪个了。
结尾的时候,南偶用很高明的例子表明了自己的前瞻性:新新人类都已经不认鲁家店了。
南偶的高论我终于读完了。由于我好歹念过点书,而自由看唐吉诃德又看了一身假猩猩的"骑士风度",所以读后感里终于没有充斥TMD之类的国骂。我不想罗索什么,现代社会,如果要求人人想得一样,那就没什么新鲜感了。但是有一个结论我却现在就想下:
鲁迅鄙俗也好,阿乡也好,虚伪也好,一部《阿Q正传》就够他流芳百世了,因为他不小心把南偶也前瞻性的描绘了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