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无花的蔷薇
http://www.sina.com.cn 2001/03/15 09:33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孤峰长
一块大砖飞来,大争论又开始了,还是关于崇拜。这次的话题没那么惊世骇俗,中心人物是鲁迅。他早已不是亚圣了,二十年间,每年总有好汉拍马杀到,朝着这位矮小严肃的老先生射上一箭两箭。
客栈这一次的争论,还会像上次那样惊涛拍岸?
****************
南JJ的文章写得好。这一箭有新角度,那位操着一口蹩脚普通话的张老师其实为我们引入了一个新课题:当大狂欢结束后,没有了仪式,普通人却依然容易陷入某个视角某种情怀无法脱身。
这依然是一种崇拜,南JJ想解脱他们。
****************
崇拜,有时的确是一场狂欢。有一天,末庄的全体村民涌进城里,吃了回铺着葱丝的煎鱼,白盔白甲的柿油党给还给每个人发了个银桃子。阿Q会怎么想呢?他也会很高兴,然而他又想:可笑!现在每个人都有银桃子,我先前比你们阔得多啦!
阿Q其实是末庄里的思想家。他能从银桃子中看出荒谬。所以会对大众的银桃子不屑一顾。但阿Q也知道银子值钱,所以珍爱--或曰敬畏--自己的银桃子。在这里,我一点也没有贬低阿Q或者南JJ的意思。我只想说明一点,作为图腾的鲁迅可以任他死掉,但作为民族性(人性?)审判官的鲁迅却依然在他的小说里活着。
****************
南JJ其实是严肃的。在她看来,对高大人物的平视比什么都重要。只消转化一下视角。人和人之间,人和历史之间,在互相审视时都不至于丧失自己。一旦丧失自己就成了崇拜,而崇拜的背后,人们由于身体变小拉大了距离,失去的应有的相互关怀。结果--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所以她说,崇拜是一种冷漠。
但崇拜又是全民族集体迸发的一种热量。南JJ既不要冷漠,也不要热量,她觉得什么最好呢?也许只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淡淡温情。
能彼此靠拢暖和暖和更好,否则大家独善其身。
我想在这一点上,她是对的。冷漠制造了人世间的很多不幸故事,热量把很多人烧成了灰。偶像的确能杀死很多崇拜他们的善良的人。
****************
我们说到现在的崇拜如果只是指个人崇拜,那么我无条件支持南JJ的所有贴子。但是她显然混淆了个人崇拜的神坻和获得全民族一致认同的文化符号之间的区别。将这两者一并扫除,肯定是一个莫大的误会。前者在庙堂里让人沐浴参拜,对彼此都无意义,还容易引发参拜者的心理畸变,导致全民族的灾难,当然理应破除。但后者却是文化积淀自然形成的山川沟壑的一部分。体现的是历史的意志而非人的意志。而且正是这些符号才形成了对中国人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的一些统一的价值取向,才维系了绵绵不绝的中华文化之流,乃是我们这块古老广袤大地上的定海神针。
几千年下来,总会有几个人成为真正的高峰。这是时间在起作用,更是民族的生存动力在起作用。轻率地搬除了这些高峰,当大洪水袭来,我们将退无可退。
*****************
阿富汗的巴米扬佛像已经被塔利班毁掉了,全世界人民的劝说都无效用,塔利班的理由是……破除偶像崇拜。
大家都很遗憾。
这和本题其实没多大关系,只是巧合而已。
*****************
不过,神坻是可诅咒的,人间本不应该有任何神坻。神坻在消除了头上虚假的光环后,有的迅速萎缩,倒在灰尘中间黯然失色,有的却反而呈现出本身的亮度和硬度。成为民族精神的维系者,于是就上升为我说的那些文化符号。鲁迅是最好的例子。昆明的那位张老师挥之不去的鲁迅“情结”让南JJ感到了忧伤,但我想正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情感所系的这样的一个个“结”,把我们大家拴在一起,同舟共济。最好还是不要轻易取消,在你未找到新的更牢的纤绳之前。否则绳子断了,大家都掉到水里被王八咬死,会死得很难看。
*****************
这种“情结”其实是对吾土吾民某些的杰出者的由衷赞赏和自觉追随,是“送死你去背黑锅我来”那样的风雨无阻引为同道的朴素感情。和“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式的个人崇拜完全不一样。比如逛到这里不走的各位好汗,90%都有金庸情结,在这里侮辱金庸一般会被乱刀砍死。因为金庸小说写的的确好,不是一般的好。不过老金离民族性的文化符号还有距离,远远不如鲁迅牛逼,他的成就还是体现在作品的艺术性上,而鲁迅把思想深度、艺术造诣和人格力量铸在一起,压在中国人心上沉甸甸的。
“民族魂”三个字,不是随便封的。
*****************
贴子写到这儿本来可以结尾了,但是感觉意犹未尽,因为这一两个月来,在我的床头也摆着鲁迅全集,只有两本,但不是盗版,而是1956年人民文学版,繁体,褪色的硬壳书皮都快要和书页脱落了。这是我在旧书店发现的,抱着不准备还的动机低价租了回来。其实我的藏书中还有70年代出的鲁迅作品单集,光秃秃的白皮书上印着鲁迅的皱着眉头的头像,我只喜欢收藏这些酷酷的东西,但是不喜欢看。所以还是把那两本破旧不堪的古本摆在床头,一则显得自己很有品位,二来我也确实喜欢那种把陈旧的历史抱在怀里的感觉。
我也是读鲁迅的书长大的,我喜欢并且尊敬这个人,或者也可谓之“崇拜”
******************
我经常有这样的想法,假如把《少女之心》之类的东东收几篇进中小学语文课本,列入必读篇章。逼大家朗读背诵,逐篇逐段地总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说不定可扫黄之奇效。收进课本的鲁迅作品实在太多了,大多数人没有学会欣赏之前已饱受僵化教学体制的摧残,其结果,是很多人考完试就远离了鲁迅。还有很多人在鲁迅的论战文章中认识他的一些论敌,如梁实秋,林语堂等,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买来《雅舍菁华》《生活的艺术》一读,立刻惊为天人。
鲁迅作品冷辣辣的,缺少名士风度和优美流畅的文字。大部分杂文现代人读着会有些吃力。但他不是做不到雍容缜密闲适优美之类的风致美,他的一部分作品有着让人惊艳的精炼传神。但是他追求的不是作品可给读者娱乐,而是最好能刺得他们发痛。的确,他的书看多了,你会沉浸在一种浓黑的感觉里,感到很不舒服。
但又不同于张爱玲给你的颓废、压抑、无可期待的黑色感觉,鲁迅能让人摆脱瑰丽的光影突然面对地底下大量阴暗丑恶的真实,但同时又给你思考和奋斗的力量。
鲁迅笔下的中国和梁实秋林语堂的中国实在是两个不同的国度。
看梁等人的美文我们飘飘然就进入了充满情趣的艺术化的文人生活,看了鲁迅作品,你只有“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
真的,我们从来都没见过鲁迅这样激烈、敏感、易怒而又勇往直前的文人。鲁迅杂文相当一部分是论战文章。在这些文章里,鲁迅像一个古龙笔下的刀客,对他的所爱热烈拥抱,对他的所憎亡命追杀。“一个都不宽恕!”这样的切齿之声与“君子无所争”“君子和而不同”之类的古训反差实在太大。他就如喝了狼血长大的,有一种源自旷野狂暴的强悍力量。他又似背负了许许多多冤死的鬼魂,向着命运,向着时代,向着苍天作战。
那些论战文章的主题今日大多已无意义。那么,鲁迅的一生的大小论战价值何在?
这些文章的存在像一根刺,将刺痛过去、现在和将来大大小小的文人,告诉他们一个真正的文化人血管里应该流些什么东西。
********************
“假如鲁迅还活着,他会死得很难看。”真是出色的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总是让你在微笑中逼近严酷的真实。假如鲁迅1949年走进了解放区的天,看到全体人民在欢笑,历史的巨轮滚向一个新鲜美妙的未知世界。他的心情一定很激动很愉快。然后……然后他会在“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出他的第三本小说集《歌唱》?
…………对其他人也会是一个难堪的情境。旧世界的满地残骇中有这位老人的巨大功劳,但这时需要的是建设者,不再是毁坏者。这个倔强的老人能学会按一些人心里的图纸建设一个新世界吗?
老舍、巴金、曹禺……都没学会。也别指望鲁迅学会。
所以新人类打遍天下无敌手,比如杨朔。
********************
不写了,本来还想为鲁迅分辩一点其他方面的责难。但是,这已是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春天了,我觉得自己这样做会很滑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