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友:李祥瑞0369
早在看《刮痧》前就听说她十足像好莱坞作品,当然不是因为片中人物满口洋文,而是这部片子情节设置紧凑连贯剧情颇具张力,很像好莱坞那种经由6、7个编剧老手筛出来的精细活儿(《午夜狂奔》、《塘鹅暗杀令》、《永不妥协》),一搭眼便放不下,必须看到底才过瘾。这当然得力于编剧导演。郑晓龙和冯小刚(他们的共同点实在太多了)一样均是出身于曾经兴风作浪威风一时的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想想把全国人民看疯了的《渴望》、《北京人在纽约》,您就会知道他们那般人都是了不起的家伙,解释起来也挺简单,他们清楚什么东西能骚到观众痒处,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不过权威们贬低其举止媚俗不值一哂)。
拿眼前这部《刮痧》来说,影片子开场便冲突不断、悬念丛生。冲突主要是东西方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上的冲突;在一系列的冲突中,人物的命运一波三折、起伏跌宕,一个个悬念的漩涡不断把观众“卷进”剧情当中,故事情节竟然产生了美国大片式的精彩刺激,动感十足、高潮迭起!郑晓龙的《刮痧》和冯小刚的《不见不散》一样具有好莱坞或香港电影的全部特征(当然是优异的基因组合)。这说明郑晓龙之流对自己的定位选得很准,要拍就拍观众喜爱(也为自己所喜爱)的东西--他们是中国电影的未来。
不过《刮痧》败笔也是有的。如,结尾段落,许大同爬楼为儿子送圣诞礼物一节,和影片整体上的复合结构比较起来,处理方式过于简单化了。较之于开场的“喧嚣热闹”,这一段显得很冷清。其实这一节是全剧的最高潮,要把蛋糕做大胜败在此一举,换句话说,它应该像好莱坞百试不爽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一样,成为全剧的白热化部分。在观众眼里,这一节浮皮潦草匆匆收场:许大同爬楼时,楼下几帮稀稀落落看热闹的老外和警车,待许大同完成任务便结束故事,总有几分意尤未尽。
在此,笔者放胆狂言,为《刮痧》添点砖加点瓦。前面所提到的这个段落,完全可以采用好莱坞常用的煽动手段,掀起一浪又一浪的高潮:这是一种复合结构的叙述形式,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交叉式蒙太奇手法:
空间一:许大同被黑人警卫拒之门外之后,决定爬上高楼为儿子送圣诞礼物。很快黑人警卫发现了许大同正在爬楼,见到这一危险举动黑人警卫立即打电话报警。电视媒体闻风而至,各路媒体在现场采访聚集在楼下看热闹的群众,并作了现场直播,在直播过程中,同时加进了对不久前发生的“刮痧”事件述评。
空间二:毫不知情的简宁和儿子丹丹正在家里和许大同的同事共渡圣诞,两个正在玩耍的小孩儿从电视上看到了许大同楼梯的景象,丹丹惊叫一声:“爸爸!”慌忙打开窗户,外面似乎已经乱得不可收拾:警灯闪烁,广场上架起了的消防云梯,许大同仍然未放弃。
空间三:唐人街像往常一样热闹,此时,街头的超大电视荧幕上正在直播爬楼现场报道,很快,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总之所有的人都聚集到电视荧幕前,一边议论纷纷,一边观看事件发展。(还可以同时加入在家里观看电视节目的中外电视观众,以进一步丰富叙述。)
空间一:记者在深入采访,现场的群众说:“许大同先生是一个好人。”“我和他当了这么多年邻居,他是我所见过的最和气的人。”那个黑人警卫气喘吁吁地说:“不要抓他,他只不过想把圣诞礼物送到儿子手里!”
空间三:电视屏幕前观众各种各样的反应。
空间一:有一路记者大胆敲开了许家的房门,拍到了屋里的场面。许大同同事大声喊道:“法庭已经撤销了禁令!不要再往上爬了,危险危险!”许大同回过身,看到自己所引发的混乱,坦然自若,在美国工作生活多年循规蹈矩一向安分守己的他,已经决定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坚持下去,面对楼下的警灯和摄像机,他晃晃手中送给儿子的礼物,继续向上爬。
在紧张音乐的配合下,三组空间交叉剪辑,气氛升级。
空间一:最后,许大同终于爬进了窗口,一家三口紧紧搂抱在一起。摄像机把这个画面直播出去。
空间三:电视屏幕前观众各种各样的反应。整个唐人街沸腾了!所有的人都在高声欢呼!
影片正式结束。
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刮痧》结尾。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