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攀比倾向
有些人在填报志愿时,眼睛总盯着那些和自己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同学,他们报什么志愿,自己也报什么志愿。相当一部分考生是随流,糊里糊涂地选报了志愿。等学了一两年后才发现自己的志愿选择错了。
其实这些学生很多是学习成绩优秀者,甚至总是处在老师和同学优越的赞誉之中,所以养成了一切都要和同学一比高低的习惯,否则似乎就证明不了自己是最优秀的,直至到了决定人生重要转折点的高考,也要在专业选择上以暂时的标准追求所谓最“时髦”的专业。这种虚荣心和自尊心交织起来的心态,很容易忽视自己真正的内在优势或潜力,忽视自己追求的目标和人生的意义。他也许争到了一时,而失去的可能是一世,如果到了大学以后再进行转换,可能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失去多少宝贵的青春时光。
所以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眼光一定要开阔,一定要反复问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考上大学不是给别人看的,人生的路才刚刚开始,要慎重考虑自己一生的发展方向,切不可把自己的选择当成炫耀的资本,要想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必需了解自己的潜能和优势。
名校倾向
名牌大学的确是个很诱人的字眼。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大学生毕业找工作时,名牌大学容易打开招聘大门,而一般大学在同样竞争条件下显得就困难些。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很多人在报考时,一门心思奔名校而去,甚至不惜重读一年。
不能否认名牌大学不管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都是很优越的。如果名牌大学有适合自己的专业,又有能力考上,我们应该鼓励去追求。
然而有一部分考生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为了挤进名牌大学而放弃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专业,屈就于自己不喜爱、不擅长的专业。他们把上名牌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点缀,甚至宁可丢弃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完全从牌子出发,不考虑其他重要因素,特别是专业因素,是极不明智的,我们不可能靠“名”来获得一切。我们立足于社会,要靠所学的专业和能力打天下,任何单位在用人时都不会愚蠢到只问学校而不管专业和能力的地步。牌子是表面上的虚名,专业才是实质上的本领。毕竟我们考进大学不是为了听到别人的几句恭维话,而是要为将来从事某项职业作准备。因此,首要的是选择一个好专业,使你既有兴趣,又学有所长,将来有一份好职业,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一位北京的考生成绩在班上是前10名,他完全有问鼎北大,清华的实力。他最终却报考了北京邮电大学通讯工程系的电讯专业。他说:“上了好专业更有实际意义。”应该说这是一个理智的、值得赞赏的态度。
兴趣至上倾向
在选择专业时,我们常常看到许多高考生把兴趣作为惟一原则,认为只要感兴趣,就一定能学好。但我们发现有许多考生等上了大学真正学起来后却很吃力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成绩却始终达不到理想境地。原因是没有考虑自己是否具备该专业所要求的一些重要素质。
高中学生的兴趣,有很多是表层的、不稳定的。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个已上大二的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要求退学,家长非常苦恼地找到了教科院潜能研究中心。其实孩子自从上初中以来就非常喜欢计算机,自己就能动手组装、修理微机。而且上大一的时候,成绩非常优异,还获得了奖学金,这越发激起了他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父母也非常高兴。但不知怎的,上了大二,学习非常吃力,什么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怎么也学不懂,费了半天劲儿,及格都难保证。他一下感到像掉进了泥潭。但口头上却跟父母说,计算机学这些课有什么用?真烦!这种烦恼的情绪持续了一年,最后终于忍不住要退学。
经过科学测试,我们发现孩子的数学逻辑能力一般,而空间判断、动手能力强。我们分析,孩子在计算机软件学习上可能有些困难,但在硬件学习上却是强项,建议最好不要退学。又发现孩子“有恒性”较低,我们就鼓励孩子,你的优势很明显,将来在计算机的硬件上可以很好地发挥。虽然暂时学习计算机编程有困难,但如果努力了,学到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也是锻炼自己毅力的时候。
孩子终于接受了我们的建议,满怀信心地继续学习下去。
如果兴趣和能力不一致,就有可能学起来很费劲,容易失去信心,尤其是在能力不太强的情况下,更有可能遭受打击。比如学习计算机编程,需要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如果在这方面的能力不是很强的话,要编出优秀的软件,显然比较困难。当然不可否认,如果长久保持浓厚的兴趣,能力也会逐渐提高的。(张贵良)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