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友:大怡宝
人大概是先感觉到了压抑,然后才会有发泄和发疯的欲望吧。有人说:写文章是一种发泄。这样的解释我能接受,可以说大家被压抑了的想说想写的愿望,确实在网络BBS上得到了某种解放。但这种发泄似乎应该是不论文章表达方式的,作为没有酬劳的、夜以继日的、倒贴网费的一种耕作,要说写严肃帖子的人是不懂得放松自己,而只有搞笑逗趣的人才叫真正的叛逆,看来和王小波一样喜欢犯低级错误的人大有人在。
照王小波的谬论而言,他的写作是完全不计私利、纯粹为满足个人爱好的一种反熵过程,按他的说法,我们每个人都符合反熵理论。大概王小波在写《黄金时代》前言的时候,绝对没有料到某一天网络会将某种反熵行为变成一种潮流,而非他个人特立独行的招牌吧。
再来说压抑,借用朋友帖子中的一句话:没有谁会压抑或限制你在大街上流汗默默奉献。只要不涉及黄毒政,大部分论坛也没有谁会压抑或限制对话题的选择和表达方式。即便是这样,还有人会觉得不轻松甚至感到压抑,很显然除了论坛的气氛外,不排除他们总喜欢有意无意地给自己树一个假想敌的可能性。与其说他们受到了压抑,不如说他们感到了厌倦,如果是外界的限制,他们会不自觉地反对外界,如果是来自于大多数的习惯,他们会努力将自己归入一个少数,如果到最后已经限无可限了,他们会选择和当初的自己站到一个对立面来看问题。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即便有一天他们可以自由地在网上讨论政治或裸女了,他们仍然会觉得不满足,因为到那时,讨论什么都已经了无兴趣可言,完全的放松正是厌倦的母亲。
棉棉的“糖”我大约横扫了三个章节,断断续续的造句让人不明就里,只有一句话留在了脑子里。主人公说他想要:“to be high everyday”。与其说这是主人公的理想,不如说它是我听到过的最荒谬的空想。在我简单的看来:"high"的感觉是可以人为制造的,但却是不预期、不定期、只能偶尔为之,而绝不是可以轻轻松松每天达到的。吸毒的人,不得不逐渐加大他吸的剂量;喜欢追求性爱刺激的人,肯定无法满足于单调的婚姻生活;烟量和酒量都在增加,而那种最初飘飘欲仙的感觉却一天天减少。还是王朔来得实成:即便是完全没有顾忌的纵欲和放松,人在一天中统共只有十几分钟是感到兴奋和刺激的,其他的二十三个小时零几十分钟都是在麻木和昏昏欲睡中度过。而这每天十几分钟的兴奋和刺激,也会因为感官的迟钝而慢慢地丧失。
很显然现代的年轻人并不是期待简单的放松,他们还期待着“high”的感觉,他们不仅崇拜乔丹,还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乔丹,而且是能在空中停留十几秒钟甚或十几分钟的乔丹。在这种无谓的幻想当中,他们拼命地带球运动、撞人、闪躲,然后尽情地享受在空中停滞的那几秒钟,享受大力扣篮所带来的快感。可惜几秒钟,已经是人类不借助任何器具而双脚离地的极限,其中还包括了起跳和下落的过程。总之,离地的时间有限,且有一天,还不得不向岁月低头,因为他们已经丧失了跳跃的能力。
我能明白年轻人追求新鲜和刺激的迫切感,为此,他们总是甘当市井小痞子,尝试他人不敢尝试的东西。可我实在无法想象一些三十多岁的人,定时定量扎堆儿发疯的情形。三十多岁的疯子,大概只能有三种。一种是生活中确实受到了压抑,事业家庭均不顺心的人,想在网上乱疯一把,虽然可以理解,但怕就怕他们表演得过于投入,不小心就成了双重性格;一种是在生活中本来就率性童真,时不时人来疯的人,那种人,根本不必号召,也不必专门给他定地方定时间发疯,他的行事为人本来就不依常规,又怎会受一个版面的框辖;还有一种老实了三十多年,突然觉得自己不疯一把似乎划不来的人,这会儿真要他疯,估计也疯不出个什么名堂来,结果就只能装疯卖傻。最可怜恐怕就是这第三种人啦。
网络疯子们仿佛在这样召唤着我们:你在现实中累得很,现在疯子时间到了,大家一起开疯吧。有点象大家一定都饿了,开饭吧的意思。人不能老压抑自己这条我赞同,可是说发疯就发疯这本事我没有,所以只有眼红的份。再说,压抑并不见得是件坏事,为了不破坏味觉和胃觉,我总是自觉地节制饮食;为了不破坏听觉,我总是远离噪音;为了保留一点阅读的乐趣,我总是挑自己能看懂的真正喜欢的东西读;为了不让自由来得过于容易,我总是不轻易放纵自己。
当然,以上观点并不妨碍我偶尔在网上观看一场疯子的表演,如果他表演得够味够有趣。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