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扩招”增速显著,和“文革”结束前的几十年相比,确有“一年等于二十年”之感。
但有一点令人不解:若干年来,颇具实力的全国重点高校,都面向全国“扩招”。而在“录取分数线”上却分等划级,并且愈是院校集中地,愈是大城市,录取分数线愈低,少的差一二十分,甚至更多。在录取数量上(指按考生总量分配的指标)却又反过来:愈是经济 欠发达地区,按考生总量分配的名额愈少。这种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有近九亿人口的广大农村)十几年苦读的“学子”极不公平的现象,长期未能改善。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文化相对滞后,而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极不平衡,早有“一个中国,几个世界”的戏言。欠发达地区本来经济、文化滞后,学子就读的高中,教、学的软、硬件无法与大城市媲美;就读的孩子,一方面要承受当地经济落后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一方面还得承担“信息闭塞,眼界不宽”赋予的“先天不足”。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十几岁的孩子,能取得与大城市学子相等的成绩(分数)已属不易,如果要超过他们的同龄人,必将付出更多的艰辛。但这些学子含辛茹苦十几年,却被不平等的“录取分数线”拒之于重点高校之外。难道在“录取分数线”面前,要分三、六、九等吗?况且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从投资立项,到科学教育,都在向中、西部倾斜,而重点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却反其道而行之,这似乎也不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吧!?
如果说:全国重点高校,需要标准相对统一、文化素质较高的生源,这在过去,尽管全国“一张卷”,实行统一录取分数线确有困难,只能向各省、市分配指标,录取时“矬子里拔将军”。那么时至今日,信息已能漫游世界,网上统一标准录取,应该不成问题。没有必要,也不应当在“录取分数线”上分等划级,形成人为不公。
如果说:由于高考试题改革(3+X),各省、市虽按全国统一标准自行命题,但地区间可能考题难易有别,重点高校怕影响生源质量。那么,面向全国的重点高校,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录取标准,评审相关省、市高考试题的难易,分别加个概率,对相关省、市考生的分数,按概率增减,然后网上录取,也能够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况且,各省、市试题的难度,也未必都低于重点高校确认的标准?
如果说:考虑到欠发达地区的考生,信息闭塞、知识面窄,可能影响重点高校生源的整体素质,这就更说不清了,因为:第一,在目前条件下,高考只能按分录取,如果全面考核的分数,却不代表学生素质,还有什么能评价素质?除非另有新创意。第二,如果说能力和创新是素质的标准,那么,现阶段的高考只能改成选拔、推荐和“等待”了,因为高中生不可能在取得科技进步奖或明星企业家称号后再去考大学?另外,请注意一种怪现象,即:一些大、中城市的高中生,主动放弃城市高中,跑到一些县中借读,然后再返回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这种情况不值得深思吗?
如果说:中国所需人材是多层次的,人材来源也是多渠道的,错过了全国重点,还有普通高校,不必只考虑全国重点。这更说不通了,国家确定的重点高校,是有理有据的,重点肯定高于一般,一般更不能与重点雷同(最近中央台播出有关清华建校九十年的节目,异彩纷呈,足以证明),重点院校就是“人材择优”,如果在“录取分数线”上不平等,实质是人材资源的埋没,这就像让工程师当钳工一样。
中央领导多次指出:“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材的竞争。”正因如此,全国上下,千方百计从国外招揽人材;处心竭虑减少人材外流。但不合理的“录取分数线”却使人材“暗流”,或者说“埋没”。数学大师华罗庚之所以成为中国科技界的璀璨明珠,是因为被“伯乐”型的导师所发现。时逢盛世,只要把不合理的制度改一改,举手之劳,就避免了人材“埋没”,何乐而不为?
以上看法,仅供教育决策层参考、抉择。
(网友:河北藁城一退休干部)
特别说明:由于高考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高考消息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