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邮件 搜索 短信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文学专区 > 正文

金庸的武功与文功

http://www.sina.com.cn 2001/06/02 16:48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猪_太_郎

  武侠小说中必然有武林中人,就象西部片中必然有牛仔一样。如果说西部片的标志是牛仔的装束和高超的枪法,那么武侠小说的标志就是各种神奇武功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很象古典小说里的配诗。我们知道,在古典小说中除了开篇词以外,在文中还有大量的配诗配词,比如水浒、西游中里动辄就有一段“有诗为证”如何如何。这种小说中配诗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这样的,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社会地位比写小说的要高得多,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写诗是一件很高尚的事,而一个读书人如果去写小说,就象一个女子去做妓女一样,是一种自甘堕落的表现。

  所以诗人中出了很多历史上显赫一时的人物,光宗耀祖。而写小说的几乎全部都是生前落落,死后连名讳都留不下。所以古代写小说的人总爱在作品中加入大量的诗歌,一来表示自己还是一个正经的读书人,就象一个学生在打游戏的同时也要交作业,表示自己并没有耽误功课。二来就是表现一下自己的才情,就象现在的文人写文章时总要扯上一些流行的事物,表示自己还是跟得上潮流的。再有就是“诗以传名”,希望即使自己的作品不能流传下去,而自己的诗或许有一两首可以替自己在后世传个名。所以这种诗在作品里往往给人可有可无之感,与故事没有很明显的关联,大量的是配合情节的应景之做。

  把武侠小说中对于“武功”的描写比做中国古典小说的配诗应该是比较恰当的,因为都与主旨无关,而又是不可或缺。但对于这种与主旨无关的事物,我们知道实际上还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处理方法。在古典小说中,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红楼梦里对于配诗的处理,我们知道红楼梦里的配诗就与主题结合得相当的紧密,很多人物的心理活动甚至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是依靠所配的诗词表达出来的,虽然不能说是从曹雪琴这里创造出来的,但至少只有他这样大规模地使用过。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做法,也说明作者的境界和关注点完全不同,使得在小说里几乎没有多余的部分。在武侠小说中,我认为只有金庸小说达到了这种境界。我们知道在金庸的小说里,不管描写得多么悬乎,但实际上他所谓的“武功”实际上只是一种“文功”,这一方面是指写金庸本人本身是学文的而不是什么练武的,其武功自然也只是纸上功夫,另一方面也是指“武功”在金庸小说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已经超越了“武功”的范畴。

  如果说金庸的“武功”完全是靠着深厚的国学功底创造出来的,恐怕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这在与其他作家相比较后即可得知。在其他作家的武侠小说中也有很多有关武功的描写,比如梁羽生、古龙等,但在他们的小说中并不占有主要的地位,其中主要的特点就是想象的成分还有随意性都很大。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武功”的描写所占的比例很大,这从大段大段的关于“武功”的描述性文字上可以得出来,这些“武功”虽然与故事情节结合并不紧密,但却自成体系。这与其他几位武侠小说作者进行比较后既可得出结论,金庸小说中的武功可以说是他的小说中的最大特色,如果没有这些的话,我想凭借查先生的实力,当可与其他两位鼎足而立,但绝不会有今天一骑绝尘的局面。

  我们知道,对于一个作家而言,除非确有所感,或者有很强的动力,否则是不会进行一个对象的描述的。很明显的,金庸在他的小说里,把“武功”作为了一个值得创作的对象。那么,金庸在这些“武功”里想要表达什么理念呢?或者说这些“武功”的真正来源是什么呢?他的动力来自哪里呢?我们知道,金庸实际上只是一个文人,所以他只可能从他熟悉的环境中得取灵感,而不可能求助于其他的方式。由此,我们不揣冒昧地猜想,金庸小说里的“武功”实际上也来自于他的文学实践中,实际上这些“武功”只是体现了金庸先生的一些文学理念和治学观念,他的灵感只是来自于日常的创作活动中,表达了他对于文学理念的理解和追求。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了为什么在金庸的小说中,这些武功招数似乎都有着统一的来源,而且自成体系,与我们印象中的武侠小说不太相同了。

  这样的例子,在金庸的小说中实际上是不胜枚举的。比如《倚天屠龙》张三丰教张无疾太极拳的部分,太极之关键在于无形,无疾每一次演练都绝不相同,让旁人看得不名所以,只有三丰点头称许,以为已得太极之真传。这实际上应该体现了金庸先生对于治学之道的理解。还有对于龙象功和乾坤大挪移中第十层功法的说明。还有对于独孤求败三把剑的描述:轻剑30岁以前仗之,后伤义士不祥而深埋。30岁后仗重剑横行天下,后来是使用木剑,直到改用木剑,渐渐悟到无剑胜有剑的道理。这简直就是金庸对自己文学道路的描述了。

  还有杨过在水中练剑的描述,初时剑上似有风雷之声,而后渐渐归与无声了。对于一个文学家来说,如果没有确实的动力,是不能把一件事物描写得如此活灵活现的。还有《侠客行》中关于李白诗中武功的描写,如此大段的描写,如果没有实际的感受是不能支持下来的。而那些揣摩诗中武功的各门派练物武之人,活象文坛众生象一般,极具讽刺意味。另外我觉得金庸文学理念集中体现在了“珍珑”这一情节之中。我们知道,对于文学家来说,尤其是中国的文学理念中,其中的最高境界就是这样。处处有生,又处处有死。如果功力稍弱的人反而会迷乱其中不能自拔了。

  呵呵,综上所述,太郎以为金庸小说中的“武功”就是金庸先生文学理念和追求的集中体现。这一线索,也是金庸进行武侠小说创作的动力和乐趣之一。这样才可以解释金庸先生创作这些武功的意义何在。太郎认为以这个角度来理解金庸先生的作品会发现许多新的东西,甚至可以认为这是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主要动机之一,这也是金庸小说除了娱乐作用以外对于文学的最大贡献了。他表明了一部作品的鉴赏是应该怎样进行的,他的来源是哪里。太郎的揣测有些冒昧,但自以为应该与金庸先生的原意相差不远,至少是部分吻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似乎也可以解释金庸先生为什么不再进行武侠小说的创作了。

  其实很简单,我们看一下哪些作品中这种武功的描述最多既可得出结论。可见金庸先生在最初的几部作品后逐渐发现了创作的灵感,而在几部作品中发展到了及至,而在《鹿鼎记》我们几乎发现不了这些武功的描述了,而只剩下机智和调侃。我们可以再揣测这时金庸先生的创作欲望已经渐渐消失了,所以金庸先生也就就此停笔了,就象一个武林高手一样,从第一招开始,全部的武功使用一遍,绝不再使用第二遍,从这个意义上讲,金庸先生才是一位真正的大侠。

  以上是太郎读金庸的一点收获,因为没打草稿,词不达意之处再所难免。请大家原谅。反正太郎就是这么看待金庸小说的,所以哪怕不对太郎也不怕,因为大家尽可以当笑话看,不用相信。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文化教育频道

发表评论】 【读书沙龙】 【金庸客栈】 【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订阅手机短信头条新闻天天奖多款时尚手机!
最新推出足球经理游戏--风云总教头之甲A
为漫画梦找一个家-漫画作家专栏闪亮登场!
罗大佑周星驰周润发…明星星座大揭秘!
中国青年队征战世青赛
2001高考志愿填报技巧指南-考生报考好帮手!
订阅手机短信 了解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最新行情
谁是最美的新娘:网友婚纱靓照大比拼!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