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邮件 搜索 短信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文学专区 > 正文

另眼看池莉

http://www.sina.com.cn 2001/06/04 16:32  云南日报

  池莉新著《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生活秀》、《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新近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像池莉以往的小说一样,此书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上海大学王光东、张闳、复旦大学严锋、郜元宝、王宏图就此书谈了自己的观点看法,辑录如下,以飨读者:

  王光东:

  这两个小说比较,《生活秀》更接近池莉以往的小说,读起来更舒服。池莉以前小说完全平民化,在这么一个立场上写作,读起来比较感动,非常自然,非常丰富,是生活本来的那个样子。与《太阳出世》、《不谈爱情》类型一样,池莉写得最好的还是这类小说。离开这个路子的其他小说,我觉得都有些问题。像《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意思非常好,和以往的知青小说不一样,女孩子下乡的动机也不同,渴望自由。但是这部小说写到女孩子下乡了,就开始有些问题了。前面的我觉得写得很有意思。我在农村长大,在农村呆了很多年,我觉得她写的农村跟我所理解的农村离得非常远。再一个,人物的那些经历,完全是编的,不是真实的;还有结尾,关山也上学了,小瓦也上学了,只留下豆芽菜……小说的前面很好,整个小说的立意也很好,后面一般。把非常丰富的生活简单化了。除了主人公与关山、与贫下中农马想福的关系,没别人。这部小说的后半部和《生活秀》后半部比,不如《生活秀》丰富,用偶然性、戏剧性的情节把小说搞得特别简单化,我觉得后面没味道。

  严锋:

  我倒真的是很喜欢池莉,我知道在很多作家中很多人对池莉不以为然,我喜欢池莉也是个人的原因。我比较喜欢看那种好看的、生活气息非常浓的、节奏非常明快的小说。就像畅销书,我就很喜欢。池莉写的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一些人、事情、最有同感的那些感情。我并不完全赞同对池莉小说的那些批评。如把她归入新写实、说她的作品是一种照相式的还原,是一种中性的写作,是一种反神化,感情的零度……这些我当初都不太认同。我觉得池莉作品中始终有一种巨大的热情、激情,这是很吸引我的地方,而且我认为这也是很吸引普通读者的地方。池莉不是中性地copy生活,所以我觉得《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乍一看,跟她其他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好像是她的新风格,但我觉得其实很大程度上与她原来的作品是有一致性的。她只是把她过去作品中隐含的那部分不明显的因素进一步显现,进一步挑明,如果放在池莉写作的发展中来谈,这个作品就有这样的意义。可是从语言、人物、技巧上讲,这篇小说的毛病比其他的作品可能要大,这点我完全同意王光东的说法。夸张得有些稚嫩,这个和她这样一个很老练的实力派作家来讲,我觉得有点突兀,类似有些败笔的地方。但是,总体上我认同她的激情,一种近乎诗意的激情,有些地方还有些感伤和温情,漫不经意流露,有时不那么明显,也不是那么世故,这也是我喜欢她的地方。

  《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也可以看作一种成长小说。但一般看池莉的成长模式,往往是认清了现实就是这个样子,好像是认同于现实,放下身段,认识到生活丑恶的这面。但我觉得,池莉要说的不仅是这样,在《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也是这样,一方面是豆芽菜的成长,这种成长是现实化,清醒地认识到现实有很多烂污。但不仅仅如此,这种成长也包含了一种反抗。这种反抗也是池莉其他小说中没有的。在这个反抗的过程中,实际上体现的是在艰辛的生存中,体现的是我们中国一以贯之的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这样说你们是不是会以为我把她拔高了。就是说,池莉以一种低姿态的方式来表现这句话。同时也以低姿态的方式来进行一种反抗。看似认同现实的这样一种方式。其实,你看她以前的小说《你以为你是谁》,类似《生活秀》里的来双扬这样的人物,忍辱负重,付出所有的艰辛勉强地生存。但所有这些生活里,也是有一种理想,在这种过程中,低姿态的反抗中,来体现她的一种尊严,一种价值。基本上我感觉,这两部小说里,这些方面表现得比她以往的小说更为明显。

  郜元宝:

  我这两天在重新看托尔斯泰的《复活》,看了一个章节就想起池莉他们,想起很多中国当代作家。

  就写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去的时候发现是妓女,一点自卑,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然后托尔斯泰就发出议论,生活把每一个人放在某一个位置,他都会从这个位置出发,制造出一套哲学来,为自己辩护。

  我们中国文学都是知识分子去看老百姓,认为他们怎样如何。池莉这些作家把“别人看我”这样一个被动的位置加以改变。她试图作为代言人,也不是那种代言人,那种代言人是把民间生活、疾苦问题暴露出来成为社会问题,让有关方面注意。但池莉没有把某一部分人群的生活写出来,然后请有关方面注意这种心态。比较淡漠。她写的是以前“被看”的人可以写自己了。写得是否成功是另外一回事。我是从这个方面来理解池莉的。

  她写的东西跟知识分子看他们所得出的印象不一样。

  但我绝对不认为池莉的小说真正地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我不承认这样的说法,一个变化而已,展示了中国文学的一种变化。然后使我们的老百姓有一种感动。从这两部作品比较,我觉得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读《生活秀》觉得她写得很充分,很足,生活气息很浓厚?为什么她真正写自己的生活,知青的时候,我们觉得她那么热闹的气氛褪掉了,作品的弱点就出现了,就像一个女人,很厚的化妆去除以后,成了另外一个样子,青涩的不成熟的东西,很幼稚。

  池莉优越的地方,很多市民作家的姿态,他们只挖掘到托尔斯泰第一步,玛丝洛娃为自我辩护的所谓现在许多知识分子欢呼的市民意识,仅仅停留在这一步,又是把虚构的市民意识代替了市民。我们的市民并不是为市民意识而活着。市民中有很多被我们所谓的市民意识的解释所掩盖的东西。

  王宏图:

  我发现池莉是相当有潜力的作家,比如《生活秀》写的是市井生活,《惊世之作》涉及很多人性隐微的方面,《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又是用喜剧的手法处理知青的生活。

  我们最早认识池莉从《烦恼人生》开始,十几年后重新回忆这部作品,可能发现很多是误读的。当时觉得她展示老百姓很琐碎的生活,隐含在价值形态里的那种随波逐流、好死不如赖活着,过了十多年换一个角度看,倒是把人性琐屑面展示得相当详尽。在八十年代启蒙的那个年代,要求改革、还比较理想主义的状态,池莉是不谐和音。实际上,她看待生活不是知识分子那种目光,而是以市民目光来看待生活,尽管她的作品当时还不很明晰,但是已经给人家提供了新的理解的可能。

  刚才大家说到《生活秀》很饱满,分析说池莉技巧成熟,但我分析,这是池莉本色,她最熟悉的东西,或者说她最能酣畅淋漓表达自己。《生活秀》还有一个视角来双扬的妹妹,是知识分子……这两个视点人生观上是对立的,同时是知识分子与市民在形态上的对立,但知识分子、她妹妹的视角是受嘲弄的。来双扬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生存的价值是受到褒扬的。实际上到作品结束时,来双扬与那男人的关系流产,她最后感到凄切,我觉得好像不是本意。

  池莉的生命力是她完全站在市民的市俗的立场上写,但她拒斥浪漫,拒斥彼岸世界。比如作品里两个人第一次相遇,男人把两年来自己在心里描绘的来双扬怎么温柔说了,实际上和生活里的来双扬形成极大的反差,她觉得两年多的心血白费了。

  如果另外一个人写,她仅仅留下了浪漫的形象,尽管她不是这样的,但你把我说得那么美好,我也尝试一下,和你结婚之类。可她极其清醒,脑子就是拒斥浪漫,她给他一些回报,不能这两年白让他买了那么多鸭颈。这完全是市民的生活智慧,有中国人的人情味,不是那么奸刁的占便宜,不给你任何回报,但是呢,她把浪漫的情愫完全排除出去了。

  她把生动饱满的生活表现出来,她实际上无意识诱导人们这样的生活。你别无选择,你只能过这样的生活,浪漫这种东西是毫无用处的。这是生活中的潜意识,把一切理想的东西完全排除掉了。

  大家谈到《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我开始的时候觉得这个文本很奇怪,语调都变了,如果从成熟作家来看,完全乱了章法。后来我一想,我觉得她不能用她以前解决吉庆街市民生活的标准来衡量。

  作品整体的方式,就像巴赫金分析拉伯雷作品中那种中世纪的狂欢,狂欢的特色是脱离常规的生活,把生活的规则全部取消了,人们之间的关系特别随便亲密。《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里,大家的关系亲密极了,当然这种生活也是很严酷的,像豆芽菜和与带队干部的关系。但池莉的整个语调非常轻飘。在这种狂欢的气候里,实际上神圣与粗俗、崇高与卑下、伟大与渺小,旧有的关系都颠倒了。像捉奸的场面写得还不够棒,猪臀大战完全是狂欢。

  当然可能处理方式跟《生活秀》相比,文体不是她最拿手的,但能写到这个程度,在某些意义上说也是个奇迹。从完全另外一个角度看,当然有很多嫩的地方,你不能完全从惯例呀、风格要求她。因此,这种狂欢背后就是生命和青春的礼赞。这种生存对人压抑到那种程度的地方,青春和性还是那么有力量有光彩。是一个笑声从头到底贯穿的文本,因此结束时虽然还没达到完全让人捧腹大笑的程度,但至少其中通篇洋溢着青春气氛是一扫以前知青文学那种悲悲戚戚的格调。如果单单只是《生活秀》,那她基本已经定型了,后来写《惊世之作》、《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我觉得她有许多没有充分发挥的文学潜力。

  张闳:

  如果要作选择,我宁可选择幼稚一点的《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我不管观念不观念,市民不市民,我是烦一种格式,一点紧张感都没有,拍电视可能蛮好看的。毛病也挑不出什么,读起来也好看,但太圆熟。《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毛病多,但的确还是有种活力,有种青涩,但还是很有活力。但说是狂欢就过分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这个《怀念声乐狼藉的日子》,名字我就很喜欢,知道是一个坏女孩。写“文革”的,有个成功的例子是王朔的《动物凶猛》,写大院里的坏小子。这是最有戏的东西,以这种方式来写“文革”。我很遗憾没人写坏女孩,她来了,我满怀希望来看这个坏女孩,但这个女孩又太不坏了,还是蛮好的女孩。前面有些地方,非常精彩,但池莉写惯了《生活秀》这样的东西,很圆滑很平庸,这种尖锐的东西写不好。本来每一个地方都可以发挥,但她就是写不到位。她本质不是具有反叛性质的坏女孩,她到是写得细腻拍成电影蛮好看的,骨子里这点东西。但很遗憾,把这么一个浪费了。我二姐就是跟她年龄差不多即将变成坏女孩,但文革结束恢复高考了,情绪压抑的年代,混乱的年代,没人管,混,通过这样的方式放浪,发泄那个时代心里的压抑。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文化教育频道

发表评论】 【读书沙龙】 【金庸客栈】 【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订阅手机短信头条新闻天天奖多款时尚手机!
最新推出足球经理游戏--风云总教头之甲A
为漫画梦找一个家-漫画作家专栏闪亮登场!
罗大佑周星驰周润发…明星星座大揭秘!
中国青年队征战世青赛
2001高考志愿填报技巧指南-考生报考好帮手!
订阅手机短信 了解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最新行情
谁是最美的新娘:网友婚纱靓照大比拼!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