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作家”一不小心就成了个贬义词,同时好像也成了“名不符实”的代名词。不过,还是有例外的。陈染就是为数不多的被公认为“美女作家”中的一个。近20年来,陈染以“个人化写作”、“边缘写作”特立独行于国内文坛。在生活中总是躲在人们的视线以外、安安静静地写着自己钟爱文字的陈染,并没有因为自身的沉默而不引起周围的关注。
王蒙曾撰文惊呼陈染为“我们的文学中的一个变数”,称其作品“又清高、又孤僻、又多情、又高蹈、又细腻、又无奈、又脆弱、又执着、又俏丽、又随意,堪称是活灵活现的呼风唤雨,洒豆成兵的世界。”
自称跟陈染接触很少的方方说,自己对陈染的认识更多是从作品中得来的,陈染的才华横溢给人们以很深的印象。“她天生就是个作家的料”,“她的作品有很女性的感觉,但又不是完全归于琐细,同时有很深刻的一面,这又使她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女性作品。”
刘索拉是与陈染交往时间很长、相互了解的好朋友,她说的话应是对陈染的最感性的认识:“她是个追求真实的人,对生活、对文学都是自然的,放松状态下的。有时候她的小说会表现出另外一个她,表现她复杂的一种精神状态,但是读者如果有机会与她本人接触,就能够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她”。
“非常看重陈染的创作”的雷达说,陈染的创作特点是返回自身,回到个人私有话语的空间,而这个特点恰恰是商品社会、开放的社会,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内心的一种要求,“我们不能简单的说这种创作与社会生活发生了隔离,仅仅是小我的体验,它的社会内涵其实是很深的。也正是有这样一种开拓内心空间的普遍需要,所以她在青年和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会引起共鸣,获得自己的固定的读者群”。
最近,听说陈染的迄今为止最为完整、集中的个人作品集“陈染文丛”六卷本问世,在读书界引起了颇大的反响。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敲开了陈染家的门。
初次见到陈染,她的秀丽、乖巧和端庄的气质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的谈话自然是从那套“陈染文丛”开始的。熟悉陈染的人一定还记得市面上曾有过四卷本的《陈染文集》,那套由江苏文艺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的集子发行后市场反映强烈,但由于种种原因江苏文艺出版社没有再印。而现在的这套则是作家出版社今年3月份出版的。
我的才思会永不枯竭
王朔在与陈染的对话中,也不得不承认“我的资源已经枯竭了,不出现新的生活模式,我有再好的感受也无以附丽。”而一向善于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陈染却说她不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她说:“我的内心世界要远比我的外在行为意识更为丰富。文学作品关于外部世界的叙述,或者关于人自身内部的慎独应该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人内心世界的反映或描述,肯定是与外部世界碰撞的结果。作家的类型有所不同,有的比较倾向关注外部世界,以向外探索为特征,乡村、工厂、矿山、企业、官场、国家、战争等,外部事件构成了作家的叙事主体框架;而有的作家则比较感兴趣人自身的灵魂或人性的体悟,把有限的外部空间比如把我们那些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那些人们不经意的举止情态吸纳到无限的内心空间里来,以一种非由外部事件构成的情节为主线的、内在而隐形的心理流动为主体。我就是属于后一种的写作者。因为人总在有想法,就是说一天什么事也没发生,但总是会有一些琐碎的想法,靠这些做为原创的依托,这样的东西它是不会枯竭的,小说还是可以写下去的。人们普遍地认为,聚拢成群的状态才是真正的生活,而我却坚定不移的以为独自的空间和思考才是真正的生活。”
我的作品很适合阐释女性文学这个概念
也许许多人知道陈染是个女性主义者要比看她的作品更早一些。可不论是女性主义者还是“新时期国内最早以女性主义为文本特征的作家”的这些界定,陈染都不以为然。
“对于女性文学的概念,我自己是模糊不清的,我是按照我内心的视角和内心的经历来创作的。因为我本身是女性,从内心就偏重女性化的写作方式。对于外界提到的我的写作是女性主义,我认为这只是一个互相阐释的办法。他们一时找不到好的阐释女性文学、女性主义概念的办法,就把我的作品拿出来举例子。我80年代开始写小说时,中国还没有女性主义这么一说。后来女性主义的说法传到中国,人们也把我前期的作品归为女性文学。其中就有搞女性主义研究的人说,1985年陈染写的《纸片儿》特别女性主义。可1985年那时还没有女性主义这个理论呢。我的写作风格是自然形成的,就是后来有了女性文学我也没有刻意往那上面靠,从来没有专为女性主义而写作。”陈染说道,“这只是有人发现我的作品很适合阐释女性文学这个概念,就像‘边缘文学’、‘先锋文学’都可以用我的作品来阐释一样。”
怪异是陈染小说的一大特色
翻开陈染的作品集,无论是《嘴唇里的阳光》、《纸片儿》还是《无处告别》,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文中人物的名字很古怪,什么缪一、黛二、麦三、雨子……好像你看过她的文章后,一下子就很难忘记那些或彷徨不定或苦闷、孤独和叛逆的女人,她们的名字不再是简单的汉字而完全是化成一个具体的人在我们的脑海里活动,挥之不去。就连王朔也说,这就是独一无二的陈染!她有自己的感觉,自己的词汇,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符号。
对此,陈染也有自己的阐述:“我比较喜欢怪一点的名字,希望文学和现实生活还是应该有一定的距离。我认为有特色的东西就是美的。”怪异是陈染小说的一大特色,而字里行间渗透出的幽默也同样赋予了陈染作品的又一大魅力。在读陈染文集时领略过她充满智慧幽默的我此时很难想像这些文字出自于坐在我对面这个随和、柔弱、腼腆、不事声张的三四十岁的女人的笔端。在我的感受中,陈染作品中的幽默丝毫不会夸张,只在若无其事地一句,人物就陡然水灵了。“我觉得幽默是人类最大的智慧,如果小说没有幽默感就欠缺了太多的东西。而人的智慧不是靠说教那么平铺直展的方式展示的。幽默是一种很智性的东西。虽然现实中我不是很幽默,但我更希望把我骨子里对幽默的偏爱展示在作品中,与读者一起去领会其中的快乐。”陈染如是说。
内心由不快乐到快乐
“你无法选择你身边的生活但你可以选择对生活的姿态。”也许在十几年前那个锋芒毕露的留着长发的陈染是不会说出这句话的,因为那个时候她还年轻,很敏感,她把自己放在这个世界之外,和世界形成矛盾关系。从那个夹在书页中的纸片儿用不说话来进行对命运的抗争中我们是能体会到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陈染发现现实生活中有太多无可奈何的事情了,如果在把自己放在这个世界的对立面,那是在消灭自己。因为人在否定这个世界、否定别人的同时也否定了自己,给自己带来的是不快乐。
陈染感到生活有时候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而只是它本身过程的乐趣。当记者问到怎样去总结内心由快乐到不快乐时,陈染说:“也许我的想法是为自己曾经的思想之路寻找一种合理性,但是,我心里无比感谢那些“弯路”,它使我懂得今天的日子要过得闲疏而平常,亲切而自然,懂得我们既要拥有财富又不是一个‘钱’字可以了得,懂得我们应该是既复杂又单纯、既有深的质感又有松弛自然的表情、既恪守自己又通透旁人的人。终于从‘难为’自己的漫长乐趣中走出来了,发现这世界其实还是它原来的样子,不免有些失落。但是,那些问题对于今天的我们,也许会自如沉着地一笑了之,把它积沉在更深的地方,含而不露,不在迫切地对结果忧虑。这是成长的经验,也是成长的代价。我的六本集子差不多即是这种过程的展示。”
刚刚从美国回来的刘索拉与陈染谈起写作时说“那真不是人干的事”,可见写作之艰苦。但正在忙于另一部长篇小说的陈染告诉记者:“现在我仍在写作,因为它还是我的一种有乐趣的工作,而不是著书立说的目的。以后,当这种乐趣完全消失的时候,我就不在写作,坚定地放弃它,不写作也同样是一种坚强的选择。”
这一套六本集子配以整齐划一的封面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虽然书页上并没有标以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去界定它们的先后顺序,但如果我们读了这套集子就不难发现,从《纸片儿》到《我们能否与生活和解》不仅是陈染的创作成熟的过程,更是她个人成长的过程,用她的话来说是内心由不快乐到快乐的过程。(本报实习生 吴杰)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