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邮件 搜索 短信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文学专区 > 正文

毕业生活之我的巴沟村

http://www.sina.com.cn 2001/06/12 10:45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Pampin

  自从那天离开校园,被自己招呼进宿舍的“黑”面的师傅黑了百元钞票搬进巴沟村之后,就仿佛从梦境重新掉进了凡尘。老实地说,在离我住的小平房向东的“新新家园”前我不止一次地向着它遥遥地吐口水,心里感受着那种曾经在初中政治课本中无数次默背过的“广大无产阶级对资本家及资本主义的深仇大恨”。

  曾经在小学校园中默默种下的为无产阶级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早已经风吹云散,至于在初中校园中发誓要为祖国献身的力量也昨日黄花,高中时出人头地的梦想虽然还有点影子,但在我的平房和“新新家园”之间的垂直距离之差的压力之下,恐怕变得渺小了起来。本科和硕士研究学习时幻想过要将自己的个人生活安排得完美和轻松,可是这样的希求恐怕难以在短期中实现。

  就是这样,我住的地方似乎给我的工作带来了雷雨前的阴影。

  第一个星期,我呆在计算机前度过了白天,然后夜晚,我躲在巴沟村的宿舍中看书,写信和处理那些我必须花时间处理的问题。我并不愿意到处走走,因为我真的嫌这个地方脏——垃圾堆放在门前,马路“坎坷”不平,夜晚我不只一次地看见喝了酒的大老爷们儿在路灯下宽带“撒野”。我觉得这是个北京城里的“新龙须沟”,虽然在它的附近,却是房产开发商号称给中关村新贵们专门修建的“新新家园”。

  第二个星期起,晚上我也出门去开始溜达了。开始是逼不得已,有些东西必须在下班之后拿到外边去处理,后来却让我渐渐地感到有趣了起来。我对于这个地方有了新的认识:这里,原来竟然好比“桨声中的秦淮河”。

  不是因为有一条被北京人(当然大部分指的是北京‘官’)自豪的昆玉河散发着和秦淮河一样的恶臭,而是两岸的风景直比当年(20-40年代)的秦淮河:来自各地的姑娘大姐们坐在小间的玻璃门后,两眼扫视着来往的男性生物,若有人对她们多看一眼,就会下颌一扬,抛出一个似是而非的媚眼来。而门外,是一帮三三两两闲散的男子,兜里揣着钞票,用一种在菜市场上贯常的眼神去打量那门里的人。

  后来我看见过有人开着小车进去过,也看见过带时新手机留时新发型的进去过,还看见学生摸样的人进去过。但是真正让我记得牢的,却是一个在门边晃悠的人:四五十摸样,个子矮,脸上带着一种暧昧的微笑,三步两晃地在每个玻璃门前伸头而过,过一会儿,又往下一个门走去。当我经过他的身边,只听见断断续续的声音“……多少钱?……一百,一百……太贵了……便宜点……”,过不多久又往下一个门走去。在那一刻,我忽然感受到在咸亨酒店中看见孔已己买茴香豆的感觉:“一文、两文……”以及“多乎哉,不多也”。这新“秦淮河”却也并没有了琴萧鼓瑟的那种飘渺知音的感觉,有的是“经济”环境下一切直白的交易:“……多少钱?……一百,一百……太贵了……便宜点……”。

  接下来,工作已经渐渐适应,而在巴沟村的生活也逐渐适应了起来。我想我虽不至于变成秦淮河上的房客,却也并不是那种一辈子自己封自己“出淤泥而不染”不肯和“庸人”来往的“君子”,来往有鸿儒,来往也需要有白丁才行。

  在巴沟村这里,让我感觉自在的除了宿舍,还有一个地方,就是“舒蕾”理发店。这是一个女老板带着四个徒弟的小理发店,她特别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它是一个真正理发并洗头的地方,而且是个充满着人情味儿的地方。在这里洗头,姑娘们不仅认真地工作(至少比那些每天泡茶看报的人认真),而且富有人情地和客人聊天。

  当然,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认为这里的聊天就是比别的地方更加“富有人情”。她们让我想起一幅米莱的画《拾穗》,在瓦蓝瓦蓝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的田野之中,几个弯腰的妇人在耕种后的土地中拾取她们生活所依靠的麦穗。她们的身影朴实而浑厚,体现着惟有那种靠自己劳动为自己生存的人才能体会之美。我常常在一周工作了一半的时候去那个理发店洗洗头,接受一下头部、颈部的按摩,将一天的疲劳在笑语和轻松中化为乌有。

  住的时间越久,我也就发觉这个环境也能为我接受。我喜欢那个书店旁边的洗衣服的小店,老板很用心,洗的衣服绝对比我在学校中的干洗店中洗的要好,而且微笑是绝对的。我也喜欢在巷子中卖水果那个年轻人,见了主顾总憨憨地笑,虽然他曾经找给我十元假币,但我相信他也不知道那就是假币。

  我还喜欢我住的这个平房小院,在火热的夏夜,一群象我这样从事计算机职业的人,不分老少,聚在一起聊天、看电视,热热闹闹的。这些感觉,是我刚来这里时所感受的那种“龙须沟”感觉所不一样的。有时我想,难道是因为我被这样的环境所吞噬了吗?可是自己给自己的回答却是否定的,我发觉我认同了这里的生活,认同了这个环境中的我。“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是吗?

  有一天,我夜里从单位回巴沟村宿舍,自行车的链条哐啷哐啷响个不停,经过那些玻璃门的时候,我发觉其实我的眼神和那些玻璃门中的女士的眼神是一样的:我们都在期待着什么,我们都在忍受着什么,我们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奔波。不是吗?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文化教育频道

发表评论】 【读书沙龙】 【金庸客栈】 【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相关链接
一起走过的日子(三):吃食绵绵无绝期 (2001/06/11 10:30)
旅行散记:逗留在香港的日子 (2001/06/04 15:53)
半梦半醒的日子--我是谁? (2001/06/01 13:04)
怀旧,是这些日子的主题 (2001/05/31 18:09)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订阅手机短信头条新闻天天奖多款时尚手机!
最新推出足球经理游戏--风云总教头之甲A
为漫画梦找一个家-漫画作家专栏闪亮登场!
来星座频道解读命运密码 把握爱情脉搏!
2001高考志愿填报技巧指南-考生报考好帮手!
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中国队第7次冲击世界杯
谁是最美的新娘:网友婚纱靓照大比拼!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