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用户注册| 网站地图
内容中心
  新浪首页>文化教育>留学移民>海外生活>新东方学校出国咨询处>新闻报报




“两插”:留学海外的特殊一代——记法籍华裔女记者郭凝

http://edu.sina.com.cn 2000/01/17  新东方学校出国咨询处梁伯枢

  “两插”指60-70年代上山下乡的“土插队”和80-至今赴海外留学进修的这一代人,也被人称为特殊的一代 。走出国门之前,他们中外语基础好的,只学过Long live ChairmanMao(毛主席万岁)等几句不多的 口号;基础不好的则连外文字母都不会。

  他们很多都是知识分子"右派"的子女。花季雨季,离开都市上山下乡成为农民;到了恋爱婚嫁的年龄,由于身背家 庭出身的"黑锅",常常是有情人难结连理,伤痕累累,好不容易盼到改革开放,普天同庆,喜气洋洋,猛然回首,惦量惦量 自己,却是起点低学历低,老大不小,劣势多,前途一片灰暗,于是,在国门初开之时,他们带着满腔的失落,幽怨、不甘、 不服,选择了另一条充满未知的荆棘之路――出国留学。

  而今十几年过去了,在国外经历了炼狱般"洋插队"的锤炼之后,慢慢地他们一个一个都站立起来了,一步一步踏上 了令自己的同胞们感到自豪的阶梯,他们中的佼佼者,已成为当今海外新一代的侨领。

  在应北京市政府邀请回国参加建国49周年庆典活动之际,其中的三位侨领,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一人来自法国, 二人来自美国。他们的奋斗历程,坎坷曲折动人。

  郭凝――出入总统府的法籍华裔女记者

  过早成熟 插队内蒙

  1968年9月9日下午4时,随着一声汽笛的长鸣,一列北去的列车徐徐驶出北京起点站,车内车外嘈杂的哭喊声 很快就被车轮的铿锵声吞没,1000多名十六七岁背井离乡的失学中学生,告别了亲人,告别了生长的地方,踏上了边远穷 僻的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此时,17岁的郭凝端坐在车厢内,出奇地冷静。与那些悲悲切切的同学不同,她是自己主动要求去 内蒙插队的。在北京,她曾饱尝了文革红色恐怖的残酷无情,厌倦了人们的相互格斗,她要到遥远的地方尝试一种全新的生活 。

  两年前,这个还只有15岁的文静勇敢的小姑娘,由于公开反对笼罩全国的血统论"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 蛋",一夜之间成为全班的批斗对象,昨日还是十分亲近的同学,联合了高年级红卫兵对她凶狠吼叫,批她是"上海娇小姐" 、"修正主义苗子"。这一切来得那么突然,就象一个尚未见过大海的稚嫩女孩,猛然被抛进浪尖波谷。不仅如此,她必须让 自己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回家。此时,她的父亲,一位中国金融保险专家,已被流放。母亲白天被红卫兵看管,受尽欺辱折磨 ,晚上回来,精神恍惚,未成年的郭凝咽下苦痛,想尽办法鼓励母亲坚强起来,从幻想中看到未来希望。她悉心照料母亲的生 活起居,模仿母亲的笔调为母亲代写"检查书"。夜晚,母亲的一声叹气一次翻身会使她惊醒,这段特殊经历使她落下了终身 的神经衰弱症。

  此番到内蒙下乡插队,郭凝有着长期在农村的打算。她的内心始终反抗着"血统论",从来没有屈服。她冒险隐瞒了 当时看来既麻烦又敏感的家庭历史"包袱",隐瞒了海外台属关系。

  来到内蒙的第二天,郭凝便操起镰刀下地劳动。很快,她与当地村姑一样,满身虱子,满身补丁,挑水,喂猪,掏粪 ,挖地窖,从早到黑地忙碌。面对当时农村的落后,郭凝和同村知青姐妹们组成互助的"小共产主义"团体,以集体力量战胜 来自人间和自然界的困难。农忙,她们和当地小伙子们一起抬土挑大筐。冬闲,她们为农民办识字班,学哲学,开讲座,送医 送药,日子过得热热闹闹,村民们对这伙来自北京的娃娃十分敬佩,没有谁敢欺负他们。由于过重的体力劳动,长期超载硬撑 ,郭凝落下了难以治愈的脊椎病。

  1970年,19岁的郭凝,作为优秀知青小组组长,被组织上指名在知青大会上发言。临近开会,上级定下调子并 派来记者帮她准备讲稿。郭凝不愿顺从他们讲违心的空话,与之周旋了三天三夜,熬得筋疲力尽。结果,在黑压压乱哄哄的现 场大会上,面对2000多已对前途绝望而沉沦无奈的京津沪知青,郭凝一开口就吸引了他们,全场鸦雀无声。三天三夜未休 息的郭凝以亲切生动的话语鼓励了他们,她和同伴们的进取精神启发着大家。郭凝甩开上级规定的讲稿,离题万里,即兴讲演 了50分钟,赢得全场经久不息喝彩掌声。

  在内蒙古农村,郭凝是个不大作声,非常能吃苦的铁姑娘,她性情平和,冷静谦虚,尽量照顾大家。但是,没有人能 够知道她的内心世界,她封闭了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不与异性接近,从来不准备在农村恋爱结婚。她有自己的理想境界,尽管 她明白这是违背现实的,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她始终保持着自我。

  闯荡世界 来到法国

  一晃15年过去了,郭凝依然生活在中国农村。

  1983年,她获得一个允许与台湾的亲姨在第三国见面的机会,她决心借此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出国留学,她 把与台湾亲姨会面的地点定在欧洲。

  1983年初春,尚未获得西欧国家签证的郭凝匆匆登上了开往莫斯科的火车。15年的农村生活造就了她对意志与 生存能力的绝对自信。但是,一个不懂法语、英语、德语的东方女性,像只轻飘飘的气球,远行漂泊欧洲,万一遇到不测,将 何以应付?母亲了解女儿,也了解西方文明,对女儿的选择全力支持。父亲对女儿说,远赴异国他乡,一个女孩子最容易走的 路是轻生和堕落,这两条都不是你的路,你要走出自己的路。

  在前往莫斯科的火车上,郭凝遇到了一位中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外交官。五天五夜之后,火车到达莫斯科。她随着大 使馆的车,"漂泊"到了大使馆。多雪的莫斯科,加上大使馆工作人员亲人般的照顾,给她留下了美好温暖的记忆。数天后, 在大使馆的帮助和周旋下,经过诸多曲折,郭凝终于获得德国和法国的签证,她踏上另一列火车,继续西行奔向欧洲。

  至此,原定与台湾亲姨会面的日程已过,郭凝此行的目的只剩一个――赤手空拳去海外闯天下。火车途经德国,在柏 林停车。一位受朋友之托帮助郭凝的德国汉学家,焦急地在站台等侯这个素未见面的东方姑娘,他拿着郭凝的照片一连三次来 到车站,到处打听寻找。她甚至担心,这个语言不通又没有钱的中国姑娘是不是旅途中出了意外?

  然而,阴错阳差,郭凝没有在德国下车,或许是不太喜欢德国?或许是不愿意接受汉学家的接待安排?总之,她随列 车到了法国。

  郭凝到达法国时,正是下午,天下着小雨,古人云:天无绝人之路。话虽这么说,但是下火车的时候,她仍不知道去 何处安度这巴黎的第一夜。

  出入法国总统府的华裔女记者

  在华人同胞的帮助下,郭凝克服了最初的困难。没有居留证,没有钱,不会讲一句法文的郭凝开始了留学法国的"洋 插队"生涯。白天她在巴黎一家小小的皮包工厂干杂活儿,每天紧张密集劳动12小时,晚上进夜校读法语,从认字母开始。 一年半后,她应聘成了《欧州时报》的打字员,并逐步升为校对,最后成为一名在法国华人社会里十分走红的"精忠报国"式 资深记者。

  1985年1月,《欧洲时报》两周年报庆。能歌善舞,曾是少年宫小演员,给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表演过节目 的郭凝担任了庆典活动的主持人。报庆前夕,报社收到了不少反对者的恐吓电话,负责人要求郭凝准备应付意外。是晚,做好 沉着应战准备决不后退半步的郭凝手持话筒,轻松微笑,落落大方,成功地控制着整个场面。朋友们知道,此前,她白天完成 新闻工作,休息时间忙于筹备报庆活动,已经患病好长时间了。当天,她是吞下止痛药片硬顶着上台主持的。报庆结束,她被 推进医院手术室进行了7个小时的手术。

  1992年秋,法国中文周报《龙报》社长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公开表示支持法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已在这家报纸供职 10个月的郭凝为此愤然辞职。社长百般挽留她,均未成功。郭凝表明她的记者立场,维护祖国的利益丝毫不能含糊。

  1994年9月9日,任职《星岛日报》驻巴黎记者的郭凝再次迎来最高规格的采访。在参与采访江泽民与密特朗在 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的国家元首会谈之后,郭凝又来到了总理府马提翁宫采访总书记与法国总理的会见。江泽民见到了郭凝, 特别注意到众多外国记者之中的这位中国记者,随即用法语向巴拉迪尔总理介绍"一位女士"。巴拉迪尔总理将目光转向郭凝 ,向这位东方女性微笑致意。忘情于记者角色的郭凝这时才发现现场只有她一位女性记者。在不失时机向两位国家元首致谢的 同时,她终于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与鼓舞。

  1997年5月,郭凝又一次迎来最高级别的采访――随同希拉克总统访华。郭凝应总统府爱丽舍宫邀请,成为70 个乘坐专机随行法国总统出访的新闻记者之一从巴黎到北京到上海,在希拉克访华的4天4夜之中,郭凝总共只睡了8个小时 ,干得相当出色。她采写的报道,成了中国新闻社发往世界各地的通稿,其中两篇收存于爱丽舍宫。

  融入法国主流社会

  有必要对郭凝的夫君布里诺作一番介绍。布里诺小郭凝6岁是从事法国航空航天尖端科技的高级工程师。1993年 春他们第一次相遇时,正好是郭凝到法国的第十个年头。为了表示对郭凝的祖国无限崇敬,布里诺提出举办中式婚礼,并邀请 郭凝的家长专程从北京到巴黎参加典礼仪式。他们的婚礼热闹非凡。在中式婚礼上,新郎布里诺胸前挂着大红绣球,十字大红 绸带,新娘郭凝则是红盖头,红旗袍,在艺术家主持人导演下双双跪拜天地,中法官员、电视台、报刊记者,各界名流济济一 堂,一时传为美谈。

  布里诺一派技术绅士风度,对妻子倾心的事业全力支持。每逢举行家宴,布里诺总会亲自主理厨政,让妻子郭凝与她 的朋友们尽兴说笑交谈。中国朋友都非常称赞他,看着大家兴高采烈,不懂汉语的布里诺也笑不离口。1996年,郭凝的文 章荣获世界华人征文《南湖杯》一等奖,布里诺高兴之极,专门请假陪同妻子到北京领奖。

  郭凝到巴黎之后很注重了解法国,努力融入主流社会。就像她当年在内蒙古插队,很快便融入农民之中,得到他们的 承认一样。如今,她得到了法国人的尊敬,深受他们的欢迎。已拥有副博士学位的郭凝,1986年开始连续5年供职于法国 社会科学院从事语言研究。她现在是巴黎法中友协副主席,这是一个法国人的组织,协助当地政府与中国展开文化、教育、经 济、科技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在这个协会中,成员都是法国的高级知识分子。当选为副主席后,郭凝起着主导作用,与协会 主席英吉利女士一起带领会员们开展活动,郭凝还承担了每周两节中国文化学习讨论课的主讲工作。几年下来,这些几乎是一 次不落前来听课的法国科技专家和企业家们,与郭凝成为莫逆之交。在郭凝负责为法中友协筹备的中国春节联欢会上,全体来 宾以热烈的掌声向她的奉献精神表示感谢。在郭凝负责为法国康复中心举行的中国音乐舞蹈杂技摩术专场义演后,台上台下全 体法国人反复齐声高呼郭凝的名字,向她热忱公益事业的崇高品德致敬。

  郭凝,这个内蒙古插队知表,法籍华裔资深记者,法中文化交流使者,其传奇小说般的生活经历也引起了法国人的注 意。1998年1月,《法国共和国报》对这位历尽非凡磨难的华裔女性,向全体法国人民作了长篇报道。


相关专题:出国探途


  新浪首页>文化教育>留学移民>海外生活>新东方学校出国咨询处>新闻报报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