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绥--老三届的骄傲
http://edu.sina.com.cn 2000/02/28 新东方学校出国咨询处
杨燕绥拿出厚厚的照片,指点着对我说:"这是比利时根特市,它因著名的根特大学而得名,这就是有180年历史
的根特大学法学院,是我读书的地方。"
"1994年,我国劳动法颁布的第23天,我带着它来到了比利时,在根特大学法学院开始了我的读博生活。我的
专业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杨燕绥告诉我。
杨燕绥告诉我,她是政治法律系的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计划干部学院教法律。她对劳动法很感兴趣,从第一个框架
的制定,到出台前最后一次专家听证会,她参与了1985年到1994年劳动法制定出台的全过程。"我感到,我们的劳动
法中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欧洲国家的历史比较长,法律较完备,我想出去看看。"
杨燕绥把自己的论文译成英文,按照学校地址发了三封信。不久,她接到了根特大学的回信,表示愿意接受她到根特
大学法学院读博士。
于是,41岁的她,暂别丈夫儿子,带着朋友赞助给她的5000美元,来到了比利时。
在欧洲读博士是没有奖学金的。读博的第一年对于杨燕绥来说十分痛苦。刚刚到比利时机场,她的钱包就被盗,带来
的生活费几乎全丢了。来到根特,杨燕绥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打工。
到现在她还记得,自己游荡在根特的大街小巷,在餐馆里结结巴巴地问要不要小工,以及老板们摇着头说"NO"的
神情。当她找到第一份工作以后,她又开始与雇主谈判,让他们为她登记买保险,"我不能挣黑钱"。那时她每天要工作16
小时。
根特大学的中国学生很少,教授们对她非常友善。一次,导师请她为同学们介绍中国劳动法。导师亲手制作了中国地
图和五星红旗,还请秘书为学生们买来中国茶点,教授说:"今天是'中国日"。"
那时杨燕绥感到自己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我有十几年的教龄,讲课是我的专长。也许是我的民族自豪感感染
了同学们,这次讲课非常成功。此后,许多学校请我讲课,主要是讲中欧文化比较,很受欢迎。讲课的收入使我不必再去打工
。"
由于成绩突出,导师们常推荐杨燕绥参加一些国际会议。1997年9月,杨燕绥参加在阿根廷召开的第五届世界劳
动法与社会保障大会。
她找到会议主持人说:"如果没有我的发言,你们会错过世界四分之一人们的声音。"主持人笑了,说:"给你5分
钟。"
为了准备5分钟的发言,杨燕绥紧张得彻夜无眠。在讲台上,她给了听众7组数字:中国人口数、劳动力比例、下岗
人数、农村人口数、妇女比例……她说:"中国劳动就业的两个原则是:效率兼顾公平,社会统筹结合个人帐号……"
她的发言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杨燕绥深有感触:"每到一个国际会议,往往总是只有我一张中国面孔。我的发言让他
们感到震惊。外国人不知道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这两个领域中国做了些什么,在这个方面我们的专家实在太少了。"
杨燕绥永远记得1998年3月26日她博士论文答辩的那天,"这是我最幸福的一天"。
"我以前参加过别人的答辩,有的学生紧张得连单词都听不懂,效果很差。我决定不带讲稿,在答辩台上我介绍了中
国劳动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的尖锐问题。我在最后对欧洲教授们说:中国人不能因为众多人口的负
担和文化大革命失去了时间而要求别人等一等。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走向全球一体化竞争的形势下,中国像每一个发达的工
业国家一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人民必须背负历史留下的包袱,去追赶时代的快车。"
"答辩的结果是:我赢得了最高奖。只有5%的根特学生会有此殊荣!每一个教授都来跟我行贴面礼,向我祝贺。要
知道他们堪称学术领域的泰斗呀!我的导师更是喜不自禁,他对我说:'你创造了奇迹'。"
在海外,社会保险对华人是个死角,一些大保险公司愿意聘请华裔专家帮助他们在华人中推广保险,杨燕绥显然是最
好人选;她的导师也曾表示过,希望杨能为他工作。
但在取得博士学位后,杨燕绥回到了祖国任教。她说:"大多数留学生在海外的经历和命运我也看到了,干破了天还
是给老板个人打工,不可能为民族做事情,更不能参与国是。我想我的价值不应是这样的。"
杨燕绥是老三届,有过8年在内蒙兵团插队的经历。她说:"我们这代人干什么都非常务实,多少有些自我牺牲精神
。回国以后,我有两个理想:第一是做个好教授,教书育人,希望青出于蓝胜于蓝;第二是要为我国的劳动法与社会保障奠定
理论基石。"
杨燕绥简历:1953年出生,比利时根特大学法学院社会学博士(劳动法与社会保障)。80年代开始从事劳动保
障立法教学与研究,发表专著10余部。1998年发表英文论著《中国社会保障》,在《世界法律百科全书》领域填补了中
国的空白。曾多次出席国际会议,介绍中国劳动保障制度改革成果。现在人民大学任教。点击http://www.sta
rcanada.com获更多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