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
|
|
中国的留学历史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那时以严复、容闳、詹天佑为代表的一批留学生先驱走出国门,向西方寻求强国富民的“真经”,而后留学生中又出现了蔡元培、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思想先驱;还有今天我国这代领导人,许多也曾留学苏联,学习过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接下来就是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至今,出国留学潮起潮伏。这一代代莘莘学子,自觉或不自觉地肩负了为我们民族输送“新鲜血液”的使命。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到中国第一条铁路的建成;从“两弹一星”到中关村新科技园区建设,这一切无不与中国的留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天的留学生,与八十年代的留学生相比有了新的变化。八十年代的中国留学生聚在一起时,广东人谈的最多的是“煲汤”,北京人谈的最多的是时局;现在的留学生,谈的最多的是“国内投资环境”、“产业政策变化”…… 贫困记忆与生存奋斗 两代留学生的历史背景不同了,今天的留学生多数出生在改革开放的七十年代末期,对祖国少了一份“贫困记忆”,多了一种对机遇的憧憬。而八十年代的留学生却不同,他们多数是出生于五、六十年代,成长在“文革”时期,祖国的“贫困记忆”对他们来说太深刻了。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主角王启明,一个满怀理想主义的艺术家,在美国经受种种磨难,最后成了一个制衣厂老板。这种成功和破灭的并存,对八十年代的留学生来说的确有着典型的寓意。当他们出国时,祖国还不富裕,市场经济也没有形成,他们带走的只有“贫困记忆”,而国外的蓝天、草地、洋房、汽车对他们又是梦幻一样的新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杰克·伦敦的一部小说中曾经描写过一位船长在海上遇难,经历了饥饿、困苦、九死一生,最后终于获救了,但他从此也落下了一个终生难改的毛病:总是不停地储备食品。八十年代的出国留学生,也许正是那种“贫困记忆”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行为,使他们在国外为了生存,不得不从新定位自己,不是为事业和理想,而是为生存奋斗。 今天我们的出国留学生已没有那么深刻的“贫困记忆”了,他们中90%的人已不需要打工读书了,所以国外的物质生活对他们也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 世界公民的未来 不可否认的是,今天的留学生们仍然希望尽快得到当地“绿卡”,但与过去不同的是,他们的理想是做一个“世界公民”,在建设自己国家的同时,要常去世界各地走走,关注一下世界发生的变化,随时追踪科技领域的前沿成果,“绿卡”只是通行证而不是像过去那代留学生所希望的那样,拿着“绿卡”在当地买一套“洋房”定居过日子了。这是截然不同的时代,截然不同的想法。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