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摘评论:张爱玲--才女还是美女?
http://www.sina.com.cn 2000/11/15 16:12 扬子晚报
10月24日至26日,“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岭南大学召开,夏志清、王德威、温儒敏、刘再复等重量级学者与会并发表了多篇论文。这次张学专家的研讨,又一次挑起了张爱玲热的话题。而张爱玲读物出版中美女压过才女的现象也引来学者温和的批评。
50年代初之后的30年间,张爱玲在内地仿佛一夜间消失,完全不见于任何文学史的记载,直到80年代初才获得重新的认识和评价。
80年代中期,作家柯灵的《遥寄张爱玲》同时在《读书》和《收获》杂志刊载,《收获》也重新发表了《倾城之恋》,这是文革后张爱玲作品首次在内地露面。随后,张爱玲就以其独在的魅力从专业研究领域辐射到大众阅读生活,造就了无数的“张迷”,形成一场浩浩荡荡的张爱玲热,至今也没有完全褪去。
在不少文化读书类媒体上,张爱玲是时常出现的名字;在新兴的网络上,“张迷客厅”也是网聚人气的重要砝码;张爱玲的《再生缘》还由当红港星演绎成电影。张爱玲作品的走红,与中国社会生活中精神层面的变迁息息相关。当时,人们开始关注个人生活,具有强烈贵族趣味,又正视世俗人生的一切欲望,写尽尘世男女悲欢离合的张爱玲,自然引起广泛共鸣。
在这场热潮中,出版社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安徽文艺社、花城出版社、浙江文艺社、台海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四川文艺、三联等都出版过张爱玲图书,总数超过50种。
这些图书有张爱玲作品,如安徽文艺出版有《张爱玲文集》(金宏达、于青);台海出版有《红玫瑰白玫瑰》(梁因编)等;还有关张爱玲的人生传奇,如山东画报出版的《才女奇情.张爱玲》(于青)、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天才奇女——张爱玲》(于青)、陕西人民的《乱世才女张爱玲》、上海文艺的《张爱玲在美国——婚姻与晚年》(司马新);光明日报出版社还出版有《重现的玫瑰——张爱玲相册》(罗玛)。
在1995年张爱玲去世时,各种作品的销售更是达到了高峰,《张爱玲文集》成为大学校园的必读书。
在内地的张爱玲出版中,除了张爱玲作品外,还出版有更大量的有关她传奇、婚恋、人生小品、情语等,并或多或少附有张爱玲的照片,并有像光明日报出版社那样整本的相册出版,与港台的相关出版物相比,这是内地张爱玲热出版的突出特点,据说,在台湾,对张爱玲是像神祗一样崇敬的。
内地的这些出版物的面世无疑有增加图书市场号召力的考虑,有学者对这种包含商业气息的出版提出了温和的批评,认为是把才女当作美女来包装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在研讨会上提交的《近二十年来张爱玲在内地的接受史》论文,就指出,90年代中期以后,张爱玲愈来愈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并与商业操作日益结合。
然而,不管其中夹杂了多少的商业气息,但张爱玲热中的出版仍然在中国社会树起了张爱玲的文化偶像,就像曾经牵动社会大众神经的各种热潮一样。他们对于社会整体文化追求和理想人格的提升都起到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如果张爱玲热仍然在整个90年代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的话,那么形式多样的非研究性张爱玲读物的出版则使张爱玲走向了普罗大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