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晚年为何没有杰作?
http://www.sina.com.cn 2000/12/13 11:42 新浪文教
--浅析两类作家
这个问题,我已关注了好长时期了。上回看到阿来的采访记,有种顿悟之感,想法也许有些偏颇,还是写出来与诸同好探讨。
阿来说的大意是,写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有时不能要求每段文字都是神来之笔。他的意思我的理解是,作家写长篇,有时就是要兑水着写,才能写得长写得久。不必求每部都成功。你每年都能写出点什么,写作生涯的第二春,就是建立在前时也许看上去相对低落的小说上面。你一心想等待,等待第二春的感觉自然来到,也许会来到,可是到那时,要么长久不写,笔力已生疏;要么身体已垮了。要是两者一齐到来,那你也许只能写小篇的回忆文字,或凭着爱好,在治学上小打小闹。
古今中外的作家,都存在这个问题。在这个层面上作家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我称之为“国画派”。和中国画一样,这类作家讲究意境,文字讲求冼炼,隽永,读着是一种享受。或者换种说法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他们的作品内涵深,耐读,因为70%沉在水面下,每读一遍,都有新意出来。共同的特点是,作家作品不是很多,即便是长篇,也写得不会太长,而且晚期,写不出东西来,又不屑降低格调地写,有的活得很痛苦。试举例,这类作家有:
中国:《金瓶梅》的兰陵笑笑生;《红楼梦》的曹雪芹;《海上花列传》的韩邦庆;鲁迅;张爱玲;钱锺书;孙犁;汪曾祺;阿城;白先勇;王小波;马原;
外国:福楼拜;海明威;杜拉;川端康成;纳博科夫;博尔赫斯;塞林格;昆德拉;
第二类,我称之为“油画派”。这类作家,写景状物、描述意识流动,和画油画一样,纤毫毕摹,细致入微,有时读者简直读不下去,认为太繁琐。但是,那种宏大的、有时是纤细的美,正隐慝其间,读后的那种浓郁的满足感,不比前一类作品少。这类作家作品丰富;创作力绵延悠长,但过,不是本本都是杰作,有时有兑水之作出现。
试举例,这类作家有:
中国:张恨水;老舍;沈从文;王蒙;贾平凹;莫言;
外国: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
我学识浅陋,如有同好觉得有趣,请继续举证下去。
张爱玲属于第一类“国画派”作家,有时太爱惜自己的羽毛,可恨漂亮的羽毛,也有衰老的时候,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仅是一家之言,我在这里的分类,仅仅是我的主观感觉,不必信。
还有就是,任何文学评论、文学理论,想用分代、分派的主观方法,将世上丰富多彩的、原生态的文学作品,人为归入预设的口袋中,我一直以为是一种痴人说梦的愚蠢之举。其实,每部名作都是“这一个”;每个有成就的作家,都是独特的,不必也不属于某代某派。这和历代的哲人王一样,梦想着用一己的脑袋,代替亿万人思考,预先设计好一种美妙的乌托邦,“你们不用再思索了,我帮你们想好了,多么美好的**社会呀!总有一天会来到的,你们将多么幸福呀”。那种社会,我是不感兴趣。太可怕了,什么都帮你设计好了:想想亿万人有着相同的想法,过着相似的生活,不就等于是只有一个人活在这星球上,其余都是“克隆”的?大概只有等到“持不同观点者”火星人的到来,人类才会开心一下。所有想化繁杂为简单的人为的规则、主义,都违背了一条‘天条’:不管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参次多态是常态,本真。当然,这又是我在厥词大放,看官不必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