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文学阳萎现状之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0/11/10 16:52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独语天涯
中国#{5文学5}#的阳萎之现状,与其说是一种语言生命力的缺失,不如说是#{6文学6}#创作整体环境的缺失。
#{7文学7}#是一个时代某种精神状态的反映,按照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的说法,环境决定了#{8文学8}#等艺术形式的存在。他从久远的过去写到自己生活的时代,指出了每个时代有着每个时代的#{9文学9}#风格,#{10文学10}#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不管是古希腊罗马还是莎士比亚时代,也不管是洛可可风格还是巴洛克风格。
在中国,王国维也提到过楚骚汉赋唐#{26诗26}#宋词元曲明#{23小说23}#是一个时代的杰作。以1900年为界,中国#{11文学11}#的状况发现了质变。白话文的出现解构了传统#{12文学12}#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形式。在我看来,文言与白话之间是不应该分什么好与坏高与低,文言有着自身独有的魅力,它凝练的文字语句有着不尽的言外之意,字里行间洒落下一个民族的丰厚#{1文化1}#积淀。且不说唐#{27诗27}#与宋词,单就古#{24小说24}#而言,也是如此。读唐宋传奇、读读聊斋志异、读红楼梦,我所感受到的是先人伟大的创造力与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语言无尽的变幻能力。在文言的世界里,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美,或许只是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古代以文言为书面语的时代,才会产生对文言的排斥与拒绝。可以说,是时代隔绝了我们与传统的空间,当我们隔着数十年时光以二十世纪末的眼光看过去的世界,产生今夕何夕、莫之奈何的感觉也是可以想见的了。
新#{2文化2}#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观念,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也在某种程度上一刀残忍地割断了现在与过去的联系,它的那种决绝是如此之义无反顾如此之迫不及待如此之惊天动地,在中国#{3文化3}#史上划下了一道美丽的伤痕。幸好在新#{4文化4}#运动的时代,它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白话文的#{28经典28}#,鲁迅、沈从文、郁达夫、丁玲等人在#{25小说25}#的领域里绘就了成功的篇章。建国以后,所有这些都成为过眼烟云,不管是在“大跃进”、“文革”时代,还是在解冻后的“反思”、“伤痕”时代,#{13文学13}#似乎都没有能引起人们太多的激动,似乎都无法列入#{29经典29}#之中。
中国#{14文学14}#的困境,如果仅仅从言语生命力与创造力的缺失来破解原因,恐怕还是没有找到病根。语言,在我看来仅仅是#{15文学15}#出现、创作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本因。
#{16文学16}#源自于生活,#{17文学17}#的病因自然还是要从生活环境中来寻找。或许不是我们没有才情横溢的作者,而是这个时代的背景提供不出一部伟大作品出现的素材。环境的相对安逸、歌舞升平、流光溢彩等等,麻木了本来灵感的神经;而一个多少有些专制的政体更无法让人们有太多的思想自由地流淌出来,单一的教育方式更是禁锢了人们的思绪和联想。这个时代很少会有济兹、聂鲁达、波德莱尔等天生敏感与浪漫的人独步天涯,神游万里,过狂放不羁的骑士生活,四处采撷丰富的素材,所有的创作冲动与灵感因着这样一个没有战争少有动荡的时代消失了。看看我们的作家们吧,真正天才的人已经绝世而去,如顾城如海子如王小波,真正能支撑#{18文学18}#天空的人也不再回来,如钱钟书如沈从文。余下的,都是一些在故人的遗骸中营营嗡嗡觅取养分的人,或者就是被太多的物质与功利因素困扰而无法舍弃的人。即使是李锐即使是张承志也不见得有多少个人的特色。如果不是因为一部《废都》,老贾倒可以算一个人物。其实,许多人不愿去承认一个事实,即《废都》才是贾真正认真思考自身与历史的泣血之作??一座废弃的都城,一群废弃的人。
看看世界各国的#{19文学19}#状况,有着鲜明风格的大致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一是法国的开放式。在这个充满激情的国度里,才真正展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想图景。在每个时代,这里自由清新的环境,蕴育了茂盛的#{20文学20}#园地。或许只有到了法兰西,才能真正体会那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在1995年,法国把龚古尔#{21文学21}#奖颂给了俄罗斯人安德列马奇诺。二是拉美的魔幻式。因着独特的地理环境、独特的人文景象、独特的政治空间,如今的拉美#{22文学22}#依然继续着五六十年代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30经典30}#还在生发着光辉,而新人则是茁壮成长。三是中国的阳萎式。恕不赘述。
2000/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