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是靠不住的
http://www.sina.com.cn 2000/11/16 09:19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慧远
最近一段时间,我接连看了许多有关惩治腐败的文艺作品,它们包括小说,电影,电视剧等等。这些作品表现了一些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政府官员在同腐败现象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看后确实令人感到振奋。但是振奋之余却又觉得哪里好象不那么对劲,而且逐渐产生了一些困惑。这些作品首先从另一个角度暴露了我们社会贪腐现象的严重,道德呼唤的无力,这些反腐败的英雄们无不陷入了一种泥牛入海般的尴尬困境,他们最终的胜利也并没有显示出是法治社会的必然结果,而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人治社会的侥幸因素。
我们先来看电视剧《天网》,它讲述了一件文革之前的冤案,因为涉及到大大小小数十位官员,文革后几届工作组均不能够解决,只是在换了一任县委书记之后,得到了他的高度重视,并冲破了种种人为的阻挠,冤案才最终得到了昭雪。在此让我感到疑惑的是,如果这位县委书记不来这里工作呢?或者换了一位责任心不强的县委书记又将是一个怎样的结果呢?这里面是否有着偶然的因素呢?
再看电视剧《走过柳源》,它讲述的是省委书记在经过柳源县时,无意中发现了该县存在的许多问题,并亲自着手解决了这些问题。在这里我要问的是,假如省委书记不来柳源县会怎么样呢?是否每一个县里的问题都要省委书记亲自去解决?省委书记没有经过的县市就一定不存在这些问题吗?这里所表现的是人治的胜利,还是法治的胜利呢?
我不否认这些文艺作品都有着很好的立意,它们的确反映了广大民众对于贪腐现象的深恶痛绝,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警戒作用。只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均未跳出传统意识中清官断案的思维模式,它们所歌颂的只不过是现代的“青天大老爷”而已,象《苍天在上》《天网》等等电视剧,即使从名字上我们也能够读出一丝制度的无力与无奈。
中国长期的治世理想一直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之上的,而人治社会最大的特点即是有治人而无治法,对官员的监督一是靠“天”,二是靠个人的道德自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上这样写道:“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曰:‘畏天之威’,殆此谓也。”所谓“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在这里,“上天”竟然成为了一种对于官员的监督机关,未免有自欺欺人之嫌。当然,中国古代也不乏实际的监察制度,只是那种“监察制度在专制政体之下,是否能得‘弹劾百司,纠察官邪’之效……则全以君主之贤与不肖以及首辅之昏庸与否为依归。”这种以人治为根本的“言路”与“评议”制度,究竟能有多大的现实效力,仍然是非常可疑的。在很大程度上,古代官员的清正廉洁靠的还是道德自律,靠的是“慎独”,至于在“明镜高悬”和“清正廉明”的匾额之下,究竟能有多少官员可以做到真正的自律,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在只有治人而没有治法的社会中,极端的道德要求是这个社会对于个人的一种制约手段,但是中国严酷的道德律令并没有使所有的官员都成为清官,相反,中国反而有着源远流长的贪渎文化,所谓“千里做官为求财”,“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灰色收入”几乎被所有的官员都视作理所当然。虽然中国历代都不乏清官,但清官在整个的社会大环境中竟显得那样孤立而不合时宜,比如明朝著名的清官海瑞,就曾被万历皇帝讥为“有乖政体”“词多迂憨”“不协于公论”,而遭官员们排挤,郁郁而终,“死的时候仅仅留下白银二十两,不够殓葬之资。”(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以道德代替律法的结果,在事实上只不过是造成了官员个人一方面以高风亮节为标榜,另一方面以贪污腐化为实质的伪善之风。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环境之中,呼唤清官,祈盼清官,歌颂清官,也就成为大众无奈的选择,既然没有有效的制度保障,他们所能依靠的也就只有“青天大老爷”了。但是他们对于清官还是有所保留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宁愿以“私了”的方法去解决自己所面临的纠纷,也不愿意惊官动府,因为他们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官府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这既显示了他们对于人治政治的怀疑与不信任,同时也说明他们对于政治生活的荒疏,对于法制意识的淡薄,原是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的。
在法治社会中,官员的清廉并不能成为他邀名的资本,因为他不过是在恪守自己的本分而已,清官与贪官一样是人治社会的产物,人治本身就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我一直认为,一个靠表彰清官去净化吏治的社会环境,决不会是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它的背后掩藏着制度的无力,反映了这个社会制度上的缺陷。正如惩治腐败并不是靠杀掉一两个贪官能够解决问题一样,其关键还在于从根本上治理腐败赖以滋生的环境,靠制度去堵住腐败的漏洞,这才是反腐倡廉的要害所在。同时还需彻底扭转广大民众早已习以为常的“清官意识”,培养他们的法制意识,以逐渐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这既是制度的革新,也是观念的革新,而且后者的重要还会远远地大于前者,没有后者,制度的革新只能是空中楼阁,只有观念革新,制度的革新才会水到渠成。
林达先生在《总统是靠不住的》一书中,曾经告诉我们了一个非常浅近的道理,人都是有弱点的,即使他德才兼备,你也很难保证他在执政时不会出现一念之差。即使他的确是一个清官,但你仍不能保证他永远都是一个清官,因为人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无限政府是非常可怕的,而对于个人,绝对的权力则绝对地会腐化,因此,“所有的治国原则,大政方针乃至铺规里法,都应自觉地建立在对‘人性好利’之现实‘必然’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于某种‘应然’而非现实,惟此也极易流为虚幻的假设的基础上。”(《读书》2000年第十期)于是,林先生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失去制度对于人民权利的保证,就失去了一切。”--“总统是靠不住的”。
在此,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无论是《生死抉择》中的李高成市长,还是《走过柳源》中的省委书记,他们都是无法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的,把治世理想仍然寄托于清官之治,把国家的危亡系于一身,把大众的幸福维系在清官的个人道德之上,将是多么危险的事情!
清官是靠不住的!
欢迎访问新浪文化文学专区,赏读更多精彩文章
本文提交者发言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来新浪文化艺术论坛发表文章或来信发表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