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影响过一代人的黄皮书、灰皮书
http://www.sina.com.cn 2000/12/19 10:47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小米
余生也晚,文革结束时还不到10岁,赶上个文革的尾巴,没有见识过红卫兵,只有从书上去了解他们的经历和生活,由于自己喜欢读书,特别对于那些当过红卫兵的人们的读书状况也产生了一些兴趣。
文革一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代,普遍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思想也大多受潮流影响,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并不很多,但是由于那个年代普遍的失控和混乱,也使一小部分人因困惑怀疑而发奋读书,从而独立思考。从现在出版发表的一些文章中常可以见到一些文革一代人说自己受到那时内部出版的西方著作“黄皮书”、“灰皮书”影响的情况,这些让人非常感兴趣。
所谓的“黄皮书”、“灰皮书”是指文革前和文革期间为了反帝反修,内部出版的一些作为反面教材的西方文艺和政治理论书籍,目的是供领导机关和高级研究部门批判之用。其发行量极小,不讲究包装,按内容性质的不同,书皮分黄、灰两种,黄色为文艺书,灰色为政治书。
这其中被提到比较多的是德热拉斯的《新阶级》,这本书的中心观点是说:苏联和“二战”后在一些国家中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与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言的、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共产主义是风牛马不相及的,它只具有使得东方落后国家以集权的方式完成自己工业化的工具价值。它同样也是一个阶级社会,官僚阶级是这个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压迫阶级、剥削阶级,同工人阶级、人民群众处于对立地位。一旦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完成,这种制度将因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集权统治的腐朽而被改变、被推翻。其中徐晓、丁东、魏光奇等人的文章都提到过这本书,我在10余年前听说过有这本书,可惜至今无缘一见,近日看了《沉沦的圣殿》等书和其他一些文章才知道这书出过两个版本,分别是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版和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理论室1981年版,10余年前曾经在北京的校园里广为流传。这书写于50年代,较早涉及到共产主义的出路问题,对于喜欢思考的年青人自然是有吸引力的。
还有象朱学勤在谈自己文革读书的文章《“娘希匹”和“省军级”》中也提到了那些书,并特别提到了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一书,我再近重看他的文章才想起自己为什么会在旧书店看到这本1973年重印的旧书时这么激动了,原来就是老朱的文章提到当时买那本标为“内部读物”的书要“省军级”的介绍信,给我留下了印象,只是那时淡忘了而已。
其他被提到比较多的书有托洛茨基《被背叛了的革命》、斯特朗《斯大林时代》、斯诺《西行漫记》、马迪厄《法国大革命史》、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等,其中对于后来成为诗人和作家的那些人产生影响更大的可能是文学作品如萨特《厌恶及其他》、加缪《局外人》、贝克特《等待戈多》、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凯鲁亚克《在路上》、阿克肖诺夫《带星星的火车票》等,这些书大多在八十年代对一代青年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诗人马佳就认为:王朔的文学形态无非是阿克肖诺夫文学形态的变种而已,我在此之前还没听说过阿克肖诺夫其人,真是孤陋寡闻。
下面这个书目是从《沉沦的圣殿》一书中萧萧文章《书的轨迹:一部精神阅读史》中摘录的,这些“内部读物”对那一代人的思想历程发生过极大的影响:
1、列夫-托洛茨基,柴金如译《被背叛了的革命》,北京:三联书店资料室编印,1963.12
2、密洛凡-德热拉斯著,陈逸译《新阶级:对共产主义制度的分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2
3、列夫-托洛茨基著,齐干译《斯大林评传》,北京:三联书店资料室编印,1963.10
4、特加-古纳瓦达纳著,齐之思译《赫鲁晓夫主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11
5、维利科-弗拉霍维奇著,林南庆译《南共纲领和思想斗争“尖锐化”》,北京,三联书店,1964.2
6、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著,石人译《斯大林时代》,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4
7、尼-谢-赫鲁晓夫著,陈世玉等译《没有武器的世界:没有战争的世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4
8、拉扎尔-皮斯特腊克著,北京翻译社译《大策略家:赫鲁晓夫发家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4
9、埃德加-斯诺著,王广青等译《西行漫记》,北京:三联书店,1960.2
10、马迪厄著,杨人缏译注《法国大革命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7
11、威廉-L-夏伊勒著《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12
12、汤因比著,曹末风译《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6
13、Adam Schaff著,林波等译《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北京:三联书店,1963.11
14、R-加罗蒂著,徐懋庸、陆达成译《人的远景:存在主义,天主教思想,马克思主义》,北京:三联书店,1965.8
15、哈晨-杜鲁门著,李石译《杜鲁门回忆录》,北京:三联书店,1973.9;
16、F-A-哈耶克著《通向奴役之路》,北京:商务印务馆,1962.4;
17、爱伦堡著,王金陵等译《人,岁月,生活》(1-3),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1964
18、爱伦堡著,沈江、钱成译《解冻》,北京:作家出版社,1963
19、索尔仁尼琴著,斯人译《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北京:作家出版社,1963.2
20、让-保罗-萨特著,郑家壁译《厌恶及其他》,上海:作家出版社,1965.4
21、亚尔培-加缪著,孟安译《局外人》,上海:作家出版社上海编译所,1961.12
22、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著,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北京:作家出版社,1963.9
23、萨缪尔-贝克特著,施咸荣译《等待戈多》,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5.7
24、奥斯本著,黄雨石译《愤怒的回顾》,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5.7
25、杰克-克茹亚克(今译凯鲁亚克)著,石荣等译《在路上》,北京:作家出版社,1963.9
26、叶甫图申科等著,苏杭等译《“娘子谷”及其他》,北京:作家出版社,1963.9
27、瓦-阿克肖诺夫著,王平译《带星星的火车票》,北京:作家出版社,1963.9
28、康-西蒙诺夫著,谢素台等译《生者与死者》,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12
29、切-格瓦拉著《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的日记》,北京:三联书店,1971.12;
30、复旦大学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研究所,上海直属机关“五七干校”编译组编《尼克松其人其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2
31、伊凡-沙米亚金著,上海新闻出版系统“五七干校”翻译组译《多雪的冬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12
32、弗-阿-柯切托夫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处译《落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9
33、弗-阿-柯切托夫著,上海新闻出版社系统“五七”干校翻译组译《你到底要什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10
34、维-李巴托夫著,上海外语学院俄语系译《普隆恰托夫经理的故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10
35、谢苗-巴巴耶夫斯基著,上海新闻出版系统“五七”干校翻译组译《人世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5
36、钦吉斯-艾特马托夫著,雷延中译《白轮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7
37、亨利-基辛格著,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室译《选择的必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1
《沉沦的圣殿:中国20世纪70年代地下诗歌遗照》廖亦武编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4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