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鲁迅,记住暗夜里的无望
http://www.sina.com.cn 2000/11/02 09:57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抱膝
在欧洲倒神运动时或倒神之后,上帝的缺席、尼采极富象征意义的疯狂,导致了从海德格尔到萨特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导致了吸毒和嬉皮,导致了摇滚。而在俄国,在东正教的阴暗背景下展开的妥斯陀耶夫斯基式的“对灵魂赤裸裸的拷问”也导致了颓唐、放纵和践踏一切,他们在现世上犹如在一个在舞会上打着呵欠等马车的人。为什么虚无主义的鲁迅没有成为这样一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为什么他会说“绝望之为虚妄,正如希望相同”为什么他在给许广平的信里提到“绝望的抗争”呢
鲁迅早年是“辛亥革命”的热烈支持者,然而又对革命后秩序和道德的混乱深切失望,然后他又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坚,然而由于鲁迅的不可祛除的绝望,使得他在五四整个兴冲冲的行列中不具代表性。鲁迅曾经转向左翼,但他在左翼受到了大量的攻击,其中包括了成仿吾、郭沫若、田汉等等。
鲁迅就是这样一生为中国奋斗而又对中国人感到彻骨的失望,就是这样站在运动的最前沿,而又成为运动中最刺耳、最不协调的声音。
鲁迅力求摆脱虚无,却因而更加逼近虚无,他一生中四处都是挫折,都是冷眼,都是不容调和的矛盾。
在野草中,“影的告别”和“过客”都是这个心灵的呐喊,对自己的呐喊,“野草”对于鲁迅来说更多只能作为镜子,作为回音,作为照明孤独的火把,作为思想的毒药和抽打自己的皮鞭。在“影”中一个影子不愿去天堂,不愿去地狱,不愿去未来的黄金世界,最后他不愿去追随这个人了,因为无可追随,他只好彷徨于无地,因为他终不过是个影子,他将为白天所消灭,或者为黑夜所吞没。这个独立的影子,这个不同于一般的影子,只好在短暂的黄昏和黎明,等待黑夜和白天的消灭了。鲁迅残忍的向我们揭示了生存的困境和意义的幻灭,我们一无可活,没法子活,没地方活,也许是首先是没必要活,没有活的余地,甚至连死也不能,只能消失,归于虚无,连腐败也不能够。然而在“过客”中,对此又有了新的解释,我们活着,我们走,因为有声音在召唤。我不能知道这个声音对鲁迅意味着什么,但它一定是有的,正是因为这个声音,我们才能在文学史里看到鲁迅倔强困顿的身影,才能在鲁迅面前擦拭自己的灵魂和良心,才能理解和追逐着健康。
“狂人日记”是铁屋里第一声呐喊,这个著名的比喻本身就有极大的矛盾,孕含着深沉的苦痛和恐惧,是的,在这篇小说里,我四处都看得见鲁迅骇的苍白的脸,要理解狂人必得自是狂人,而是狂人却必不能得到众人的理解,于是吃人。我们应该坐立不安的面对这小说,应该面无人色,应该哭泣。而终究是无话可说。
同样折磨人的是“阿Q正传”,这是打在全体中国人脸上的一记耳光,是生为中国人必得的侮辱,有几个人看了它能不汗毛耸立,我们究竟能有几分能比阿Q更不象阿Q呢,我们精神长征就应该从这里开始,在世故圆滑的时候,在卑鄙怯懦的时候,在灵魂萎缩的时候,在兴高采烈的时候,它是一切骂名中最严正的骂名,是一切诅咒中最不可怯除的诅咒,虽然我们出发时是个无,到头来还是个无。
这里所举的都是鲁迅较早期的作品,鲁迅后来结集的杂文多转向具体的论争,具体的人事,但其中闪烁的还是同样的精神,同样的理念,看他在“死后”一文中所拟的遗嘱,正象“无法直面的人生”中所说的,他的遗嘱每一条都散发出一种彻骨的寒意,一种对社会和人群的深刻的不信任,一种深刻的孤独和幻灭,一种忍不住要把一切动人的言辞都看成虚情和骗局的执着,一种唯恐自己死后再被别人利用的警觉,自然还有一种强烈的憎恨,一种极端的激愤和绝决。
最后要说的是,记住鲁迅的时候要感到寒冷、恐惧、暗夜里的无望。
97、2、3
欢迎访问新浪文化文学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