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念的季节
http://www.sina.com.cn 2000/12/15 11:26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车卡小
刘香妹一个很土气的名字,却是一个很美丽的女人,她是属于80年代的,那个时候台湾的经济刚刚起飞,看着电影里不断切换的画面,很疑心回到了我们80年代,虽然隔着海峡,隔着一段空白的时空,但毫无疑问,80年代是我们大陆和台湾共同纯真年代。
这部电影让我记住了台湾导演陈坤厚,陈坤厚的特点就是表达流畅,举重若轻,些须细节,看似轻松随意,几类闹剧,但是其实处理的非常讲究,外松内紧,非常耐人琢磨,那种微笑下的严肃和悲悯,让你一路观来,仿佛路边无尽繁花,你看多少是多少,都自成风景。而看张艺谋的电影就好像是如果观众喜欢健美,他就特意给你拱个肱二头肌,老张的片,料下的太足,不懂的韬晦。王家卫的电影孤寒小气。这些号称大师级的人物,往往作不到流畅的述事表达,视觉冲击足矣,但是都是气质中缺乏一个“雅”字,前一段时间看老张的《有话好好说》,感觉就是一个家里堆砌了无数名贵家私的土暴发户,故事人物比舞台戏还戏剧化脸谱化,看完感觉一个字:“晕!”。
废话少说,接着来,陈坤厚的这步电影叫《最想念的季节》,呵呵,就是俺文章的头,故事是讲一个叫刘香妹(张爱嘉)的屏东女孩在台北的一段经历,刚刚大学毕业的刘香妹,爱上了她的老板有妇之夫亨利王,怀了亨利王的孩子,为了给这个未出世的孩子找一个爸爸,她就找上了一个打字店的老板毕宝亮(李宗盛),毕宝亮是个其貌不扬的单身大龄,专注买卖,人老实善良但又有点抠门就是爱财如命。两个人在共同的生活中逐渐彼此产生了好感,后来刘香妹的孩子因为意外而流掉了,他们也终于走到了一起。
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围绕着结婚,导演把我们带到了84年的台北,城市忙忙碌碌但人情味很足的平民生活,有作家梦却整日为稻粮谋的毕宝亮的妹夫妹妹,热情的房东管大爷和管大妈,喜欢串门女同事蓝依萍,活泼可爱的外甥角角,更让人觉得亲切的是毕宝亮的打字机,现在这种古老的东西已经看不到了。把我们带回了84年的台湾农村:一族数百口人口在宗祠门口照全家福(刘香妹家),木呐的装了假牙不敢微笑的爸爸,勤劳淳朴的母亲,热情周到的邻居,乡村的田野,还有卖给人盖别墅的土地。时空仿佛一下子停留在那时代,那是个牛仔裤的年代,一个洁白的棉花时代,有温暖的人情味的年代,一个心灵安宁的年代。
刘香妹是一个很勇敢付出的人,她有着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诗意的向往,并为之勇于付出,无怨无悔,最后落到平庸善良的毕宝亮手里,说明社会并不见容于她的这种人格,就像看过的《阿甘正传》辗转风尘的珍妮最后落到了傻子阿甘手里,都表明了导演对社会的一种批判态度,而陈坤厚的这种批判无意是世俗的温暖的,表现在电影上就是遵循故事情节的前提下,特意表现出来的粗糙,如李远等一些无关紧要的人物的出现,一些不精练的对白,仿佛让人感觉到他甚至是有意在制造一种臃肿的笨拙,表现出世俗社会的平凡和随意。同时他对细节的关注和运用也比其他人要高明的多,这些细节如果你看了电影会有所体会,而且你再看会有常看常新的的感觉也将出自于你对这些小细节的领悟,小细节产生的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功用,是俗的也是雅的,体现出了陈坤厚对家庭生活情趣的的一种观念,这也是他肯将刘香妹这样一个可爱的人安排给平庸的毕宝亮的一个理由,毕竟对任何人来说家都是一个港湾。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面,陈坤厚、陈富国(逃学威凤)都没有像侯孝贤、张艺谋、王家卫等暴得大名,甚至是连李安的名气也没有(我觉得李安的〈饮食男女〉拍的不如《最想念的季节》,虽然风格比较接近),但我还是更喜欢二陈,其实对与我们红尘中的儿女而言,电影观念和境界真的是那么重要吗,真的值得我们为了它们而去看那些连话也说不好说不清楚的故事都讲不好的电影吗?不当然不!
80年代的阳光照耀着我,那是一个美丽的纯真年代,连失败都是那样的生气勃勃的,在那个美丽的年代,阳光照耀着我们,我们是棉花!
|